两则新闻,看得人有些怅然若失。刚完成第一轮投票的法国总统大选,在一些科学家眼中是记忆中最奇怪的一次总统选举,因为在整个过程中,科学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曾几何时,法国总统竞选是一个讨论科学相关问题的好时机。而现在,不那么政治的事都不重要了。有学术期刊通过邮件邀请3500多名法国科学家参与一次关于本次大选的匿名调查,只有不到200人回复了邮件,其中很多人关心新总统会拨给基础研究多少经费。
而在美国南加州,上演了一场由科学家和科学粉丝发起的“科学大游行”,起因是总统先生上任后的种种决定,像削减基础科学的研究经费,删除政府网站上的科学数据库,否认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长此以往,还会有多少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参与科学?
也是在这几天,收到一位新朋友发来的科普趣文和短视频。如果没有月亮,地球将会怎样?东西都很棒,作者来自在科学传播方面富有经验的外国科学团体。可是,电话那头问我,谁会喜欢这些天马行空的科普产品?会有人愿意为此“买单”吗?我答不上来。在碎片化的阅读时间里,“伤脑细胞”的科学有一席之地吗?在非必需的消费里,与时尚无关的科学能受人待见吗?
昨天是中国航天日。看到欧阳自远院士在钱学森图书馆的主题活动中兴味盎然地与小学生们聊着宇宙,孩子们听得入了神。欧阳院士每每拥有这样的魅力,让原本对航天对天文甚至对科学无甚兴趣的路人,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的科普大家,真是多多益善。然而,这事儿只能靠明星大咖打开局面吗?
前天是世界读书日。在同事的报道里读到一个意料之内、情理之外的数据:历数中国小学生的阅读热门书籍,科普类连5%都不到;哪怕是对孩子们影响甚大的学校推荐书目中有不少科普书,也不管用。
关于科学,很多事儿不是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可是,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过生日收礼物,一度最想收到的是相中了很久的“必需品”;岁月荏苒,有一天发现,最让人惊喜的是看似与生活轨迹无关的“非必需品”。一扇观察世界的新窗户,就此打开,又一扇。那是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