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买东西、给小孩报名体验课、联系售后客服,本来都可以客客气气、开开心心地完成“面子社交”,给彼此留下一个美好印象,但这一切总会被最后一句“加个微信吧”搅和了。
许多人对于微信添加“三分熟”甚至“一分熟”的“朋友”总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和抵触,朋友圈不可见吧,显得矫情小气;但又不确定是否可以双手奉上自己的全部生活。进退两难之时,微信推出了一项“贴心”的新功能——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我的朋友已经有人在用了。点开朋友圈,看到的是三天里零星的内容,三天前发生了什么再也没有蛛丝马迹。假如三天都没发,显示的就是一片空白。当最快了解一个人成长史和心路历程的渠道被切断,新添加的朋友,也就没有办法通过这些照片、音乐、文字来猜测一个人的性格面貌。
有朋友开玩笑说,这叫保持神秘感,等有需要的时候再打开权限,满足别人的探究欲好了。还有朋友说,有时候发朋友圈就是一种宣泄,即刻放松和满足,事后看来,却总有一种不适感,“觉得自己就像个傻子”。我们不能再面对那时那刻的心情,就连同那时那刻的心情也想一起否定。删掉或许是最眼不见心不烦的方式,既不让别人再有凭据去看笑话,也不会让不适感继续存在。可毕竟删掉总是要花费点功夫的,选择只展示三天却是简单的。我们在信息过度溢出的时代,总算抓住了最后一根保障安全感的稻草。“三天朋友”确实解决了不少人的隐私需要,它让我们暂时获得一种慰藉:就好像改变了朋友圈的展示天数,我们就能真正改变自己一样。
微信发展到今天,很多人添加好友的行为已经不受自我控制,虚拟陌生人社交与现实熟人社交的界限被打破,陌生人社交与熟人社交两大细分领域界限逐渐模糊是必然趋势。当你发布内容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个圈子的弹性和干扰可能,最根本的解决手段绝不是选择“三天朋友”或“五天朋友”。如果选择了分享,那么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内心戏再选择“只展示三天”,其实都只是自欺欺人,甚至带来更多的社交障碍。试问,当突然看到一个人的朋友圈只向你展示三天内容的时候,谁不会失落和别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