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本书,叫《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梳理了一种新的时代趋势。据说在今天的共享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多元生活,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斜杠青年。前段时间《人民日报》还曾报道,说是如今“斜杠青年”越来越多,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比如,张三:工程师/作家/教师;李四:设计师/自媒体人/诗人。
“斜杠青年”的概念,据说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斜杠”意味着拥有更多的人脉、技能和社会阅历。
要是这么说的话,“斜杠青年”的历史可就源远流长了。唐代的玄奘法师,名片可以印成:佛学家/旅行家;宋徽宗赵佶也是典型的斜杠青年:皇帝/书法家/画家;近现代的鲁迅先生,身份标签应该是老师/作家,就是才华不止一面,属于“多面手”。
眼下,随着后工业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服务业迅猛增长且经济组织方式深度变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受制于“单位”、“公司”等组织机构,成为自由职业者,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可以与世界连接,就可以“出售”个人的技能、知识创意和时间。这种职场新趋势,也就催生了“斜杠青年”。当然了,“斜杠”带来的多重身份,跟现在很多人在名片上罗列一大堆交叉职务、协会兼职之类有天壤之别,一种是艺多不压身,另一种完全就是充大个、装高深。
有机构还预测过,未来全球自由职业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万亿元左右。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对“斜杠”青睐有加?因为一个“斜杠”,不仅代表着一种兴趣和爱好,也代表着一种生存技能,更意味着一种可能性。这无疑是个人自主化、职业自由化、社会多元化的象征,有人甚至形象地说,“斜杠青年”们不必完全依附于任何一家企业,他们开创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人生无限公司”。
说着“斜杠”,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五道杠”。曾经的那位“五道杠少年”少年老成,官味十足,不仅臂膀上挂着全国罕见的少先队总队长队标“五道杠”,还有很多“审阅文件”、“欣然题字”、发表文章之类的“丰功伟绩”,年仅13岁的少年,便“官相”十足,很有“领导风范”。“五道杠少年”刚一蹿红,就引发了激烈争议。
虽说都是“杠”,细究起来可是有天差地别。“斜杠”意味着职业多元化、自由化,透着满满的正能量,“五道杠”则充斥着挥之不去的“官本位”色彩,给人“官本位”无孔不入、连孩童都无法幸免的震惊感。一边是“斜杠”蔚然成风,一边是“五道杠”魅影不散,立时还真有点让人纠结——哪一种,才是真实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