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去过许多次,看崇明扁担戏还是头一回,尤其是在崇明江南三民文化村的博物馆里,观看已经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崇明扁担戏,别有一番滋味。
台上立着一个红布包裹着的长方形布幔,有两米多高,布幔上方三分之一地方敞开着,靠几根木条撑起,上面盖着一块红黄相间的幕布,红底黄字写着:崇明扁担戏。下面敞开的空间,大概就算是表演的舞台了。果不其然,等大家基本坐定后,布幔里突然传出开戏前的锣鼓钟磬声,我慌忙打开手机录像按键,一个不失浑厚的男中音开始发声:各位观众,我今天表演的是武松杀强盗、救小姐。一个身穿玄色上衣、头戴花帽的英武小木偶探出身来,手里持着一柄长刀,口中念念有词,身体左右摇晃。那个男中音带有浓重的崇明地方口音,现场观看时,我只能连猜带蒙,勉强听懂台词的意思。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武松为了救被强盗掳走的小姐和老爷,单枪匹马闯到强盗老巢,用手中的长刀,将4名强盗全部杀死,上演了一场英雄救美的正剧。
崇明扁担戏属于布袋木偶,与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并称为世界三大木偶戏,来头很大。表演只有五分多钟,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崇明扁担戏完全靠一人表演,垂坐着的双脚要不停地敲锣打鼓,口中又要模仿不同角色,叽里呱啦地说学逗唱,剩下的两只手,只能各抓住一只木偶进行表演。因此武松杀强盗,只好一个一个地杀,无法上演一对二,甚至一对四的鏖战场景。为此,表演者煞费苦心,每次搏杀,强盗最终临死的姿态都各不相同,有的被一刀砍头,头耷拉着来回摇晃;有的步履踉跄、垂死挣扎;有的则拼命奔逃,狼狈不堪。真是舞台虽小,天地广阔,精彩不断,高潮迭起。当观众真看得热闹之时,幕布已经合拢。
崇明扁担戏热闹收场,一位崇明老汉从红布里钻出来,大气不喘,微微笑着。老汉名叫朱永发,是崇明扁担戏第三代传人,现今已有70多岁。我们不觉惊呼起来,这位古稀老人,身板硬朗,他娴熟地拆下幕布卷拢起来,用一根扁担挑着,另一头则挑起一只四脚撑开的高脚凳子,客气地向我们挥着手说:各位老师再见啊!
同伴是来自辽宁的外省人,但在上海已工作三十多年,对上海话耳熟能详,只是说不顺溜。我问他听懂没有,同伴摇着头:一句话都听不懂,就是砍砍杀杀的。我高涨的情绪顿时松懈下来。确实,听不懂,是阻碍崇明扁担戏延续和发展的致命伤。而故事情节的守旧老套,胡编乱造,更是在情景剧般的动漫、电玩面前不堪一击。时代在超音速般地蝶变,而传统文化若一味甘守窠臼,不善求变,过不了多久,我们或许只能在留存的影像中,去体味崇明扁担戏的质朴与粗粝,想象皮影戏的灵动与夸张。一代代前人精心创造出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击鼓传花般突然停顿下来,可能就踪迹难寻了。这样一想,能够亲身欣赏纯正的崇明扁担戏,我心里还是感到很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