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文化氛围
这是个开放式的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它与灯火璀璨、高楼林立的陆家嘴仅一江之隔,近在咫尺。这里是市中心观赏滨江沿岸风景的绝佳处,而一道亮丽的码头文化风景线更让这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虹口区文化局局长殷光霁告诉记者,这个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即将初步建成,玻璃墙上的码头文化长廊,展示的是“码头衍变”“西学东渐”“名人踪迹”等历史画面,码头文化长廊的展览内容以后还将不断丰富。
今年初,在上海“两会”上,一批政协委员联名在《重视浦江两岸历史文化内涵的建议》的提案中呼吁,应重视对北外滩地区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因为,上海从1843年开埠后就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虹口、杨浦的汇山、黄浦、杨树浦、华顺、公平路、高阳路、外虹桥、扬子江等码头,当时是上海外轮出洋的主要出发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等赴法勤工俭学,刘少奇、任弼时、瞿秋白等赴苏留学,均在这一带的码头出发。1919年,青年毛泽东也在此送好友蔡和森等留欧。早年的鲁迅、郭沫若、胡适、钱学森、李政道、陶行知等也大多在此起航出海。爱因斯坦、泰戈尔、萧伯纳、卓别林、罗素等世界名人来沪,也都是坐船在此登陆的。虹口区因地制宜推出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不仅落实了政协提案,也彰显了北外滩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
雕塑留住历史
江边绿茵地上,20块码头年轮碑,一个个拴绳桩,反映出百年码头的历史变迁;老上海黄浦江分布示意图、北外滩老码头分布示意图模型等,透出了历史文化的沧桑感;一组题为“相对”的爱因斯坦和孩子雕塑,讲述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当年来沪的故事。原来,爱因斯坦偕夫人曾先后两次来沪。船临近上海时,他才在广播中听到了自己荣获诺贝尔奖的喜讯。
“搭起来噻!噢嗨!开步走喽!嗨嗖!脚下小心!嗨嗖!……”铿锵有力的号子伴随着整齐沉重的步伐,这是上世纪在旧上海江边码头上常见的工作场面。作家陈丹燕说,高阳路码头是上海开埠后的第一个码头,上海码头工人的“码头号子”就诞生于此。如今上海的码头号子渐渐消失了,已成了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她建议在这里建一个上海码头工人的雕像,这对上海历史文脉的传承有很大的意义。
扫码阅读故事
码头文化长廊上不仅有图片还有二维码,游客可通过轻松扫码,阅读浦江沿岸的百年历史和名人轶事。有专家建议,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其丰富资源,讲好上海码头的历史故事。
卓别林是与《摩登时代》女主角宝莲·高黛一起乘海轮抵沪的。1936年,他与高黛还未宣布结婚,已携手周游全球,三个月内两次来到上海,见到了梅兰芳、刘海粟、胡蝶等新老朋友,欣赏了中国的国画和京剧。事隔18年后,卓别林在日内瓦会见周恩来,还提及了这次难忘的上海之行。
“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留下的诗句。他曾于1924年、1929年先后三次来到上海,许多文化名人都去汇山码头迎接,在中国掀起了“泰戈尔热”。当时,中国诗人徐志摩与陆小曼新婚不久,泰戈尔后两次来沪,都悄悄住在延安中路四明村的徐志摩家,留下了温馨的记忆。
北外滩的百年老码头上,留下了很多很多历史故事,值得我们好好梳理,慢慢追寻,细细品味……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