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0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单县味道:一汤一饼一馓子
王成
  文/王成

  单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因舜帝之师单卷在此居住而得名,是汉朝女政治家吕后的故里。李白、杜甫、高适、陶沔四君子在单县留下了大量诗篇。来到单县,不能不品单县羊汤,羊汤以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烂而不黏”的独特风格,被国人称为中华第一汤。如果再搭配上粘满芝麻、金黄酥脆的吊炉烧饼,那可以说是绝配了。而始创于明末清初,清乾隆39年的赵家馓子,更是远近闻名,满口留香。

  “三绝”之首羊肉汤

  单县有三绝:羊汤、百狮坊、百寿坊。百狮坊夹柱上雕有一百个姿态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狮子;百寿坊雕有一百个不同书体的“寿”字。两坊结构精巧,雕工精细,刀法洗练,古朴优雅,繁而不乱,堪称艺术珍品。而造坊的石匠雕工每天要喝的就是羊汤。一天不喝就没精打彩,不出活儿。有人说:两坊是羊汤浇出来的,三绝之首又当属羊汤。

  单县羊肉汤已有数千年历史。原始社会末期,舜的老师单卷(亦写作善卷、亶卷)及其部落就生活在单县一带,他们过着半耕半渔半牧的生活。当时饲养的家畜主要是青山羊,而羊的吃法,由烧烤演变为主要吃肉喝汤。经过几千年的改进,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完善。

  据《单县风物》及新版单县志载:“1809年初,单县人徐桂立、曹西胜、朱克勋三人开设‘三义和羊汤馆’,后三家分开。由于徐桂立制作精细,不断改进提高,一时间风靡全城,在竞争中占了上风,远近驰名,被公认为单县羊肉汤的正宗。而徐家后因转营其他的生意,所以也就没能创下正式的品牌。”

  1935年春,单县羊肉汤的正宗传人周永歧、吕运法、窦保德共同出资,在单县刘隅开办“三义春羊肉汤馆”。因为其时在春天,《三国演义》中又有“桃园三结义”的典故,遂取字号为“三义春”。周永歧是徐家的徒弟,师承徐家羊肉汤第七代传人徐东秀,他13岁就学制羊肉汤,不仅得到了徐家的真传,后手艺不断加以创新提高,逐渐创出自己的独特风味。其调料齐全,色泽光亮,汤汁味美、营养丰富,在单县及周边地区迅速打响。当时所经营的汤种类花样繁多,著名的“天花(羊脑)汤”,有健脑明目之功;“口条汤”,有壮身补血之能;另外还有三孔桥汤、马蜂窝汤等共72个品种。

  烧制单县羊肉汤有三条关键,一是选用平原地区农家饲养的三年龄青山羊为主要原料,尤以单县黄河故道和大沙河两岸的羊为佳,羊又有“蒙羊”(生育一、两窝的母山羊)“捶羯”(被捶碎睾丸而失去交配能力的公山羊)的讲究。这样的羊不光吃草,农家经常喂点剩饭或粮食,羊长得膘肥体壮。山区的羊不行,熬出的汤发黑且不鲜洁。二是佐料的选用要适量,多了则料味出头,少了则腥膻不除。三是用火要大,使锅内一直处于沸腾状态。使羊油快速融化,与水互相撞击,达到水油交融,形成乳状悬浊液。如火候达不到,则水是水,油是油。凡熬制好的羊肉汤,勺子在锅面打个花,往下一舀,往桌面一滴即凝成油状。“单县羊肉汤”系奶汤类,汤锅里始终保持滚沸,否则汤色冷青,鲜味不足。

  单县的羊汤分白汤、红汤两种。为适应时下人们的口味,现在饭馆里卖的几乎全是白汤。卖羊汤的店里支一口长年不熄的大柴锅。锅里时常有水添进去,有肉放进去,有佐料放进去,但盛出的却是一碗碗无肉的清汤和偶尔取出的羊骨头,而绝不会有整块的肉取出卖掉。如果真遇有想吃肉的食客,老板也好讲话,一只大铁钩子从锅内拉出一块羊肉,问好您要哪块儿,然后一刀下去,再切成碎丁放进汤碗里,或切成薄片放进瓷盘里,也不必用油盐酱醋之类的调料,食之味鲜,软硬适中。余下不要的,大铁钩子一抡,则又“咕咚”一声,扔进“咕嘟咕嘟”冒着白气的大铁锅里。热气腾腾的羊汤汤色如同高压锅熬出的无米粒的米汤,喝在嘴里味道鲜美无比。

  吊炉烧饼“好伴侣”

  喝羊汤,就不能不吃徐家吊炉烧饼。吊炉烧饼是非常受单县大众青睐的一种面食。当地人戏称它是羊肉汤的好伴侣。假如您在单县的集市上看到一口底朝天的缺口大铁锅,您一定可以在那里买到香喷喷的吊炉烧饼。

  单县吊炉烧饼历史悠久,始创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创制人徐向清善于制作各种面食和小吃,创制了别具风味的“吊炉烧饼”,其外观圆型,上部弧状隆起,通体橙黄油光,晶莹脂腻。饼盖撒满芝麻,边缘斜刀切花,错落有致,整个看去,宛如一件做工精巧的艺术品。

  徐家吊炉烧饼的第二代传人徐林择自幼随父从事操作,他制作的吊炉烧饼,更是诱人可口。1952年在山东省饮食服务大赛上,他制作的烧饼被誉为特色名吃。现在的徐启尚为第三代传人,他严格遵照传统工艺,制作讲究,为广大消费者乐选乐道。

  吊炉烧饼的制作过程繁琐,非手艺人制作不得。选料必须用上等精白粉,在瓦盆内和面予以充分发酵。面要和得有筋骨且有力道,二十多斤的面块整个从盆中拿出双手托到面板上,运行中面不下坠,不散落,少变形。面块放在面板上,将其擀成面饼,然后用备好的熟面用食用油抹皮起酥,再将面饼卷成长筒状,重新揉过,掐成一个个的“剂子”。其后给每个“剂子”填充“烧饼馅”。

  烧饼馅制作起来也十分考究,取核桃仁、花生仁等打碎,配以精白粉、精油、芝麻盐,肉丁、佐料面等,掺拌均匀,不可太湿或太干,湿则发粘,干则过散,干湿适中,不粘不散,沙沙离离方为上品。这样制成的馅被称作“齐饼馅”。馅填好后,将“剂子”揉压成一个个的小饼,排列在案板上,用一只手依次快速转动小饼,另一只手执刀斜立上下砍切花,数秒之间,饼盖边缘便出现一圈错落有致的切花,当地人亲切地把这一圈切花称作“烧饼妈妈”。而后拿起油刷,在饼盖上涂上香油、糖稀,撒上芝麻,准备上炉烘烤。

  吊炉烧饼的烤炉由紧密相连的上、中、下三部分组成。最上面的是“吊炉”,与普通烧饼炉十分相似,一侧有弧门。只是“吊炉”的个头比较小,并被链子吊着,链子另一端与杠杆相连,必要时可以用杠杆将吊炉吊起。吊炉内只烧柴火,不放烧饼。炉的最下面是用铁皮糊泥围成的圆桶状炉灶,有灶门,像旧时农村烧柴做饭用的大灶。炉灶上面嵌着一个平底锅,即是烤炉的中间部分。烧烤吊炉烧饼时,上面吊炉内燃起明火,下面炉灶内施以暗火,此时下压杠杆移开吊炉,在平底锅内倒入少许精油,油热后将烧饼摆放锅中,盖上炉盖,进行上烤下烘。

  此时,最重要的是控制炉内的温度和烤制的时间。炉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太旺会把烧饼烤焦,太弱会把烧饼烤得夹生。控制炉火,没个一年两年的功夫是做不好的。红红的炭火烤着,烫人的铁锅煎着,不一会儿,焦黄喷香的吊炉烧饼就出锅了。刚出炉的烧饼外酥里嫩,表面厚厚的一层芝麻让人垂涎欲滴。用手揭开发现,底儿、盖儿、芯儿层层分离,芯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咬一口慢慢咀嚼,不一会儿,香甜的糖稀味儿和浓浓的芝麻香味儿便溢满口腔。

  在单县,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在街边小摊还是在高档饭店,都能见到吊炉烧饼的身影。每当赶上饭点,总会在大大小小的烧饼店或者烧饼摊前,看到购买烧饼的人,往往是烧饼刚刚出炉就被抢购一空,由此不难看出吊炉烧饼在当地人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吊炉烧饼保存期长,不易变味。存放两三个月,只需略加烘烤即可食用,而口味依然。

  “馓子”飘香二百年

  一口油锅,两个面盆,一堆木柴,在这个十平方米的作坊里,这些就是单县黄岗镇村民赵安先制作馓子的全部家当。赵家馓子起源于明末清初,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36年),兵部尚书刘娥(时任道台)回黄岗西三里刘老家省亲,回京带回赵家馓子,奉至热河行宫,太后和高宁品尝后大加赞赏,此后每年冬春季节,驿道快马,供奉皇宫,御贡赵家馓子从此远近闻名,流传至今。赵家馓子经历了两百年的传承,到赵安先这里已是第四代。

  从9岁开始,赵安先就跟着爷爷学做馓子。由于年纪小,刚开始只能从炸馓子学起,虽然不受累,罪却没少遭。手经常被溅出来油星烫伤,如今他的手指背面关节处已经几乎没有纹路,被烫得平整发硬。手艺不精把馓子炸短了或是炸断是常事,“因为老把馓子炸坏这事,我可没少挨揍。”赵安先笑着说,小时候爷爷管得严,经常用筷子敲他的头,如今拿起炸馓子的筷子,他总是能想起爷爷严肃的面孔。

  “和面、养面、下油锅炸……每一步都很关键,一步做不好,这一团面就算是废了。”说着,赵安先拎起一团面摆弄起来,摔、捣、搓、拉,这块15斤的面团在赵安先手里,不到一个小时就“变成”了一层一层盘在盆里的细筷子。

  说起来简单,可要是做起来,这过程一个比一个复杂。首先要在面团中间掏眼,两个人配合着把手腕粗的面来回搓拉,直到细如筷子,便可以逐层抹油盘在盆里。“用油养着,可以让面充分吸收油的营养,保证面的柔软度,炸出来才会酥脆可口。”待面“养”好之后,便可将面的一头拉出,在手指上绕圈后掐断,随后用筷子将馓子坯取下放入油锅,稍炸后,将筷子抽出按压馓坯中间,使之成为瓦状再放入油锅,直到馓子色泽金黄便可以出锅了。

  每年5月至7月份对做馓子生意的人来说是最难熬的,炎热的天气可以让早上炸出来的馓子晚上便软掉了。因此,在这段时间,几乎所有做馓子生意的人都选择停工,赵家馓子却一年四季从不间断销售,赵安先有存储馓子的妙招。一个长80厘米、宽50厘米、高55厘米的桐木箱子就是赵安先的法宝,“桐木轻便、不透湿气,馓子放在里面可以储存很长时间。”赵安先说,馓子放在这个箱子里,春秋冬三季放上一个月不成问题,即使是夏天,馓子放在这个桐木箱子里隔夜之后依然可以保持酥脆。赵安先现在用的这个箱子是父亲做的,已经用了20多年,现在这个箱子已经成了赵家馓子的象征,“以前一直带着箱子去集市上买馓子,把箱子往路边一摆,别人就知道卖馓子的来了。”

  如今,无渣、酥脆、劲道、香甜的赵家馓子开始远销全国各地,北京、西宁、上海、太原等地都有客人打电话订购。由于赵家馓子是纯手工制作,一家四口人精力有限,因此赵家馓子每天只做23箱。每到年关的时候,为了吃到赵家馓子,有些客人都提前10天预订。

  如今,18岁的双胞胎儿子赵严森、赵延林已经跟着赵安先学做馓子5年了,老二延林的手艺经常得到赵安先的夸奖,“他现在干活比我还利索,比不上他啦。不管他们以后干不干这行,我就希望他们把手艺学到手。”望着一旁正在和面的两个儿子,赵安先眼中满是期许。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11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好吃周刊
   第A26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A27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8版:资讯·广告/市场之窗
单县味道:一汤一饼一馓子
著名白酒品牌国际化创新动作
新民晚报吃遍中国/好吃周刊A26单县味道:一汤一饼一馓子 2017-07-06 2 2017年07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