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情窦初开
比赛那一天,体育场四周马路边上都停满了汽车,不仅一般市民,连贵妇淑女,名公耆宿都来观看,看台上座无虚席。这场比赛因为大家都来看热闹,看熟悉的艺人在场上飞奔腾挪,争球跌扑,汗水淋漓的球员踢得越认真,拼抢越凶,看台上观众的情绪就越是热烈,欢笑声此起彼伏,连连不断!双方直杀得天昏地暗,不分仲伯,最后握手言和。担任后卫的蒋月泉,严守阵地,飞腿踢出不少险球,遏止、瓦解了申曲队的进攻势头,表现不凡!
在茶会上,蒋月泉结识了几个年龄相仿、都是20岁左右的小青年,由于对足球运动的共同爱好,他与刘继耀、邢瑞庭成立了一个“三友会”,每人短裤上印了一只老鹰的标志;加上年龄比他们稍大一点的吴剑秋,一度被人称作“四小英雄”。四人中数邢瑞庭最“红”,他是在电台唱“什锦开篇”出名的,每天要去六七家电台,节目安排在朱介生或蒋朱档之前,听众点播他唱“什锦开篇”的电话、信件特别多,一时红得发紫;因为电台广告多,给的酬金也高于书场,再说播唱时间短,一天转下来,赚的钱很多,同道者不乏羡慕者。但蒋月泉却有看法,他认为“什锦开篇”唱来唱去都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好比62张扑克牌每天发一张,总有一天要发完。如果专攻一门,精通后有所发展,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不断变化就会有打不完的牌。他曾把自己这个观点告诉过邢瑞庭,不管好朋友能否接受,蒋月泉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
1936年,他19岁,在业师张云亭的带领下,至上海光裕社出了“茶道”。所谓“茶道”,就是按照上海光裕社的规定,当艺徒拜师二至三年,具备一定的技艺,可于每年农历正月廿四或十月初八,由师父领着到茶会上,介绍给同道认识,替他们付一次合堂茶资就算完事。这样徒弟的说书人身份就得到认可,有资格去上海光裕社喝茶,也可以去小书场演出。蒋月泉因为早为前辈们所熟悉,不过是走一次形式罢了。
1935年,蒋月泉18岁,他在书坛还没有什么名气,却因在电台唱了一曲“俞调”开篇《宫怨》,被独具慧眼的上海滩大名鼎鼎的电影明星宣景琳所赏识,邀他去家中唱堂会。宣景琳是我国电影默片时代与张织云、杨耐梅、王汉伦齐名的四大女明星之一。这一年,她28岁,已与心上人——上海有名的绅商之子——王六公子喜结伉俪,生活在一起了。那一天是王公子的生日,为增加寿庆的欢乐气氛,宣景琳请了明星公司的不少同事来家中聚会。
宾客光临,佣人难免忙里忙外, 内中有一个丫头,年方17,长得眉清目秀、小巧玲珑,她照待客人彬彬有礼、大方得体,做事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引起客人们的注意。此时情窦初开的蒋月泉也看得目不转睛,意乱神迷。宣景琳不无得意地向客人们介绍,这姑娘是她的养女,叫阿凤。
宣景琳原名田金玲,是田家阿叔的小女儿,蒋月泉的父亲来上海投靠田家做报童时,宣景琳尚未出世。田家阿叔去世早,蒋仲英带了三岁的蒋月泉去田家探望时,宣景琳已是13岁的姑娘了,蒋月泉叫她小阿姨,她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后来虽然不常往来,因为有着父辈的这层关系,宣景琳见了蒋月泉还是叫他小名根生,比较亲热。
堂会上蒋月泉按照客人的要求,接连唱了几只“俞调”开篇,他嗓音亮,中气足,基本功好,唱来曲曲抒情动听,博得客人阵阵喝彩;一旁伫立凝听的阿凤也被这清丽委婉的曲调所打动,遂对这个大他一岁的“小先生”注意起来:此时的蒋月泉身穿长衫,年轻斯文,还略带些难得一见的羞涩,不免陡生好感。
“小先生”趁客人饭后品茗闲聊之间便主动与阿凤攀谈起来。原来,阿凤叫黄维勤,自小被田家收养,父母不知所终,身世甚惨;好在宣景琳甚是爱护,供她读完小学。蒋月泉听了,十分同情,两人越谈越投机,心儿越谈越拢,彼此顿生爱意。此后,蒋月泉几次借看望宣阿姨为名,与阿凤见面;有时也约她出来去公园幽会。
蒋月泉与阿凤私会密约,终于显露端倪,第一个看出“苗头”的是王六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