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十年任期中最后一次记者会,充溢着颇具个性化的感性色彩,既有盘点两任成果时的自信,更有卸任在即时如履薄冰的自省,信而见疑、忠而见谤的痛苦,甚至还透着一丝大愿未酬的悲壮……
大国总理也可以很坦诚,敢于直面敏感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不打“太极”,亦不打官腔。这样直抒胸臆的风格,或让我们习见的千人一面的官员、滔滔不绝的套话汗颜?
不要小看不打官腔。官腔的背后,是对职守的漫不经心、对公众的漠不关心——唯其不在乎,才敢于、乐于沿用套话,我说我的,你在台下爱听不听;我行我素,你在基层其奈我何?温总理用让老百姓入耳入心的语言,和公众真诚交流,见出他对人民怀有敬畏之心。可资佐证的,是记者会一开头,他以引经据典的习惯,表达“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意愿。刚解答完第一个问题,总理已经把“人民”二字重复了十次之多。温总理有些话说得很重。他反复强调自己的“缺憾”、“痛苦”、“歉疚”,甚至希望求得人民的“谅解和宽恕”——这是一种把人民敬在云端的谦卑姿态。
向人民行谦卑之礼,并不丢人。比起那些以“你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表示倨傲的官员来说,温家宝式的“谦卑”,反而透着为人民服务的尊严和大气。
更引人注意的是,在回答如何对待向他本人网上“拍砖”的行为时,他视之如常,还说,“群众许多批评的意见值得我们深思,而政府重视和决定的许多重大问题,经常是从群众‘拍砖’里头得到的”。他甚至考虑,把一些经常批评政府的代表人士请到中南海,面对面听取意见。
其实,总理也是人,对一些“拍砖”,特别是“谣诼不断”,他也“感到有些痛苦”,痛心于“独立的人格不为人们所理解”。然而,他没有对此有任何指摘,只继续以“人言不足恤”自勉,体现了一种“雅量”。从中亦可看出中国政治的进步。
人民日报上世纪50年代曾有一篇著名的社论,标题是《压制批评的人是党的死敌》,很有意思的标题。细想一下,还真大有道理。拒绝批评,等于讳疾忌医,养痈贻患,放任小毛小病走入膏肓。这不是健康肌体的最大死敌吗?
因此,敢于直面公众批评,还要作为政府决策动力,这不但表明了温家宝胸襟如海的雅量,也体现了一种政治智慧和执政水平。对总理而言,这是一以贯之的。2006年的记者会,他说,“最感动的是人民对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既来自鼓励,也来自批评”;2011年又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直到今年认为政府很多决策,是从“拍砖”中获得的……从乐见批评,到“让”人民监督政府,再到“拍砖”促成决策。可以看到,在接受人民批评方面,有着越来越积极主动的趋势。
善待“拍砖”,善用“拍砖”,从“拍砖”中看出民众对政府的善意,并洞悉民气可用,这样的“雅量”越多,我们的事业就越有希望,越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