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从传统老戏票房走红看新编戏的短板
~~~——从传统老戏票房走红看新编戏的短板
~~~——从传统老戏票房走红看新编戏的短板
~~~——从传统老戏票房走红看新编戏的短板
~~~——从传统老戏票房走红看新编戏的短板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院团偏好“评奖戏”
观众却爱“吃饭戏”
——从传统老戏票房走红看新编戏的短板
王剑虹
■杭州越剧院《红楼梦》剧照
  离开演还有近一个月,杭州越剧院本月底将在上海大剧院推出的4台大戏中的3台经典老戏,每场1600张的戏票已接近售罄。上海越剧院本月在大宁剧院推出的赴台演出预演系列的5台大戏中,票房一路领先的也是越迷们最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戏《红楼梦》等。虽然这些年各戏曲院团在新编戏创作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有一批新戏获奖,但在演出巿场上依然是经典老戏一枝独秀。新编戏与传统老戏相比到底缺了什么呢?

  老戏演出市场火

  从逸夫舞台今年上半年的节目安排来看,除了包场之外的百余场演出中,传统老戏占了80%,一些经典老戏更是反复出现多次。新编戏在逸夫舞台上半年的“份额”中仅占到20%左右,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好戏大家看”公益场或其他政府资助项目的演出,真正纯商演的新编戏数量有限。对此,逸夫舞台经理钱莉莉坦言,票房主要还是得靠经典老戏,这是“吃饭戏”,有些经典老戏一年中会在逸夫舞台演出近十次。

  新戏编排为得奖

  新编戏往往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请名编剧、名导演不惜重金,服装、舞美比起传统戏来也明显要考究得多。为什么这样辛辛苦苦排出来的戏却往往不被演出市场认可呢?这恐怕与院团的创作初衷有关。现在很多新编戏被直截了当地称为“评奖戏”。翁思再表示,现在的戏曲创作是“一奖遮百丑”,院团不是向市场要钱,而是向政府要钱。虽然很多院团在接受采访时并不承认这一点,但从其运作的“轨迹”却可以看出不少端倪——主创团队的选择重名气而不在意其是否熟悉本剧种,创排早期介入的往往只有专家学者而无演出营销部门,参加论证、座谈的专家多为各奖项的评委而非本剧种的内行……既然戏不是为观众排的,那观众不买账也就顺理成章了。

  顾此失彼叫座难

  当然,也有一部分新编戏是希望“既叫好又叫座”的,只不过从历次评奖的结果来看,专家的眼光和观众的喜好之间还是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别,因而在新编戏创作中院团和主创人员难免“顾此失彼”。虽然身为京剧《大唐贵妃》的编剧,沪上京剧学者翁思再却认为戏曲的审美主要是看角儿、看技术,看内容是次要的,所以要解放演员的创造力。的确,那些久演不衰的经典老戏未必都有一个很出色的故事,而一些即便故事不错、思想深刻的新戏,若没有“技术”支撑也难以久演不衰。某些新编戏虽然同样有角儿,却往往缺少“技术”含量,注重的是剧本的思想内涵、导演的舞台呈现,创作中演员的作用有限,个人特长、优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久而久之,演员的创作能力越来越弱,甚至在主观上也渐渐把“技术”放到了不重要的地位。记者在采访中就常常遇到戏曲演员热衷于谈如何挖掘角色的内心,对于表演技巧、唱腔设计等却很少提及,甚至干脆视传统的程式为束缚,一心想挣脱之。创作人员摸不到观众的审美“脉膊”,想要叫座自然就难了。

  新编戏中也并非没有能在市场上站得住的戏,只不过这样的戏往往难以讨得一些专家的欢心,与评奖无缘。而在如今戏曲演出市场依然不景气的情况下,靠得奖向有关部门拿钱比靠演出向市场“要”钱来得容易得多。面对这种现状,院团对于排“吃饭戏”的热情不高也就可以想见了。

  本报记者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基金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乌克兰波兰欧洲足球赛特刊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九安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院团偏好“评奖戏” 观众却爱“吃饭戏”
《万山红遍》二点五五亿元落槌
扮相俊 唱腔美 演技精
更正
广告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11院团偏好“评奖戏”
观众却爱“吃饭戏”
2012-06-04 2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