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痛下决心、拿出当年学英语的劲头学会了上海话以后,风水轮流转了———如今的公司里,近一半员工都是和我一样的“新上海人”了,“官方语言”又成了普通话。不仅如此,行走“江湖”,普通话也渐成主要语言,我的一口标准上海话,竟无用武之地了。
这番变化,自然是城市发展变迁的结果。据说,现在讨论该说“上海话”还是“普通话”已经成了一个敏感话题,我不明白原因何在。不过,我倒愿意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谈谈切身体会。
人在上海,却不会听说上海话,工作起来确实不方便。当初,碰上所有同事都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唯独我浑然不懂,置身事外的感觉不怎么好。如果心眼窄一点,必然觉得自己有意无意之间被“本地军团”孤立了。
不过,学会上海话之后,我才发现,大多数时候,以方言作为开场,压根没有歧视、孤立的意思,只是习惯使然而已。就像我自己,除非知道对方是外地人,否则也是习惯了张口就说“侬好”“再会”。如果说使用方言就是歧视,难道我这个外地人也瞧不起其他外地人吗?
所以,在单位我们可以提倡普通话,更加方便交流无障碍,但也没必要刻意封杀方言,这或许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