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职场方圆
     
本版列表新闻
~~~哈尼(文员)
~~~哈尼(文员)
~~~哈尼(文员)
~~~哈尼(文员)
~~~哈尼(文员)
~~~哈尼(文员)
~~~哈尼(文员)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必小题大做
哈尼(文员)
  我刚工作时,同事90%是上海人,“官方语言”自然是上海话。出门跑外勤,打交道的还是上海本地人,其中一些还是说不好普通话的老年人和郊区人。记得第一次去郊区跑业务,我就在“一个月”这句话上卡壳了,愣是没猜出对方用南汇话说的一句话,意思究竟是“一个月”还是“一个钟头”。

  在我痛下决心、拿出当年学英语的劲头学会了上海话以后,风水轮流转了———如今的公司里,近一半员工都是和我一样的“新上海人”了,“官方语言”又成了普通话。不仅如此,行走“江湖”,普通话也渐成主要语言,我的一口标准上海话,竟无用武之地了。

  这番变化,自然是城市发展变迁的结果。据说,现在讨论该说“上海话”还是“普通话”已经成了一个敏感话题,我不明白原因何在。不过,我倒愿意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谈谈切身体会。

  人在上海,却不会听说上海话,工作起来确实不方便。当初,碰上所有同事都眉飞色舞兴高采烈,唯独我浑然不懂,置身事外的感觉不怎么好。如果心眼窄一点,必然觉得自己有意无意之间被“本地军团”孤立了。

  不过,学会上海话之后,我才发现,大多数时候,以方言作为开场,压根没有歧视、孤立的意思,只是习惯使然而已。就像我自己,除非知道对方是外地人,否则也是习惯了张口就说“侬好”“再会”。如果说使用方言就是歧视,难道我这个外地人也瞧不起其他外地人吗?

  所以,在单位我们可以提倡普通话,更加方便交流无障碍,但也没必要刻意封杀方言,这或许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职场方圆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专题报道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读者俱乐部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广告
何必小题大做
早点听懂尽快融入
方言外语声声入耳
说不说方言是态度问题
只因说方言,竟要被解雇?
欢迎来帖
广告
新民晚报职场方圆A28何必小题大做 2012-06-05 2 2012年06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