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去游泳池两次,常与来上游泳课的孩子们相遇,这时,更衣室里叽叽喳喳,打打闹闹,一片喧哗,吵得你头脑发涨。孩子天性好动。“七八岁的男孩狗都嫌,”这句老话说的就是孩子们的顽皮烦死人。尤其是在户外的群体活动中,孩子们好游戏的天性能得到最充分自由的表露。
近读由AC尼尔森进行的一项全球性调研报告,不免让人吃惊:在中国,1/3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少于一小时,1/4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次数少于或等于一次。笔者读小学的外孙也属此类,每天户外活动少于一小时,每周户外活动有时一次,有时少于一次。
户外活动少了,不涉足野外,不亲近大自然,不认识树木花草,走路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机会少,视野窄,这既不利于孩子们长肌肉、长骨骼、长身体,也不利于长知识。长期缺乏户外活动,一个人家里呆着,一头钻在书本、作业里或者只知道盯着视屏自娱自乐,养成了习惯,这对孩子们健全性格的养成不利,对日后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也会带来一些障碍。一位刚从澳大利亚探亲归来的朋友告诉我,她受托去看望几个小留学生,发现他们除了上课,整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不参加群体活动,不上运动场,不跟外国同学交往,身处异国,却跟在国内生活差不了多少,成天盯着中文视屏,外语能力几乎没有长进。上课虽带着一双耳朵,听进的东西却大打折扣,更不能像外国同学那样,勇敢向老师提问,成为课堂上沉默的异数。出现这种情况,不能说和在国内从小养成的习惯没有关系。
孩子们宅外活奇少奇轻,作为对应,宅内课业、作业负担是奇多奇重,而且往往多得重得完全不靠谱,连假期也不让孩子能轻松地出门游玩。北京日报不久前披露这样一个事例:家长赵先生几天没有睡好觉,想着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的一项假期作业——画一幅廉政漫画,写一首廉政诗歌。“孩子才七岁,懂什么叫廉政啊!”最后是孩子的妈妈代孩子画了一幅拒绝收礼的漫画上交。赵先生说他担心的是,孩子的廉政意识没树立起来,反倒学会了造假。
这可能是极端的例子。有的学校并没有给孩子布置过多过重作业,孩子们仍然很少涉足户外,什么原故?沉迷到iPad中去了。这一上瘾可不得了,放学一到了家,即“爱”不离手。即使出门在外,车上机上都可以看到一些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手中的视屏。除了手里的“爱”,外面的世界全不在他心上。在有些家庭,这是导致孩子太“宅”了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有的地方,孩子们中的“四只眼”因此大增。有责任心的家长坐不住了,感到不能再不闻不问,任由孩子们玩去。有的收去了“爱”。有的制定规则:平日不准看,双休日看,不得超过一小时。看电视,也规定时间。笔者外孙开始有抵触,孩子妈妈说清楚道理后,孩子完全接受,眼睛减轻了负担,户外活动的兴趣、时间增加了。每家的办法不尽相同。但在不能让孩子“太宅了”这一点上,大家是没有疑义的。除了家长,还需要学校、老师的努力。不加重孩子们的课业、作业负担,让孩子们假期多一点涉足户外的时间,给孩子创造一些定期参观、郊游的机会,如此等等,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带来的良好影响,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