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饷”一事古已有之,只要吃顺了口,难免把筷子伸到不该伸的碗里。这次,就连减轻农民教育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补助也不能幸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本该惠及每一名农村学生的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招致湖北省阳新县受义务教育学生人数频频“闹鬼”。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在官方统计信息中,“蹦”出几千名在学校难寻踪迹的学生领此补助,已不是个案,甚至还发现一些本不存在的“幽灵学校”。
在教育不均衡的当下,设立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本是为了通过财政倾斜,平衡教育资源,从而巩固义务教育阶段的惠民措施,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可以说,在财政补助稀缺的农村教育领域,每一分一毛都凝聚着民生之重。这个时候,竟赫然出现了吃义务教育补助空饷的“幽灵”,吞噬着本该是农村孩子享有的补助福利,就难免让人感到惊诧与愤怒。
尽管在记者的调查中,“究竟是谁吃了空饷”这一疑问,并未得到完全解答。但是对于任何“吃空饷”的事件,只要深入调查下去,一定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利益纠葛,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么简单。因为事情的真实面目本来并不复杂,只要实地走访一下,学校的实际义务教育人数与官方统计信息是否相符,便一目了然。之所以非要等到媒体曝光,真相才大白于天下,要么是权力寻租刻意遮蔽真相,要么就是责任者渎职,揣着明白装糊涂,变相放纵“吃空饷”吞噬公共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利益与个体权利却处在沦陷的边缘。农村教育资源稀缺,农村孩子以教育打通上升通道的路途逼仄。这个时候,湖北阳新县受义务教育学生人数竟频频出现“闹鬼”现象,不仅昭示出吞吃者的恶劣,更让本就贫困的农村学生教育权利雪上加霜。
试想,在教育经费支出本就不充裕的当下,从盘子中多拨出多少补助,就必然有另一群体为之埋单。这种状态就像此前发生的诸多“吃空饷”事件一样,为了截下提留费用,一些农村老人“被死亡”,户籍被注销,最终他们连附属于户籍之上的权利也一并被“销号”。而这背后,真正让人痛心的是,农民权利,包括受教育的权利,处于怎样一种沉睡的状态。
公共利益被任意吞吃的背后,是权利的贫困。事实上,吞吃义务教育补助的案例绝非孤例。此前,在安徽界首市,就曾发生过地方政府部门套取专项补助资金的案例。可以说,在这场“吃空饷”的战役中,真正的问题不是要揪出一个又一个吞吃公共利益的“吃货”,而是要纠正那种习惯于从公共利益中套现的异化的权力。吃空饷的原因,不外乎贪婪、渎职与利益共生。只有真正建立起一套防患于未然的政策,严厉问责,公共利益或才有所依托,个体权利也才有所保障。“谁是吃空饷的幽灵”,才不会成为一再重复、挥之不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