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一学生,考研失利,归咎于同宿舍其他学院的室友,遂将该学院副院长杀死,而案发这一天,恰是儿童节。
即便这位副院长可恶至极,该杀该剐,也是公检法的事,轮不到学生舞刀弄剑。如今身陷囹圄,都是咎由自取。然而,因为没考上研究生,就要杀人泄愤,这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心态呢?心胸如此狭隘,即便考上研究生,他又能为这个社会带来些许福祉吗?
所以,我想,要反思的,不仅是这名大学生和他的家长,更有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我们往学生的脑子里,灌输了怎样的一种成败观?据说在外地少数并不很出名的大学,学生大一进校就开始准备考研,于是到了大四,政治、外语,各个驾轻就熟,名牌大学的学生都未必拼得过他们。只要考上名牌大学研究生,仿佛脱胎换骨,鲤鱼化龙。只是,在题海中飘摇起伏中度过的四年,根本谈不上全面的人格塑造和学识培养,充其量不过是高三延续到“高七”罢了。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这种地狱模式下炼就的考研奇人,我还真遇到过几位。其中一位考我们英文系研究生笔试两年都是第一,但两年都没有录取,因为她就会做题,可开口说的英文没人听得懂;文学原著没读过,但分析起人物和情节,简直比原创者还熟悉。她告诉我:“只有考上名校的研,我才有出头日子。”幸或不幸,她被另一所大学录取了,这场梦终于还是圆了,后来我业余做些翻译,她还成了我的雇主。于是,我读到弑师案的报道时,不禁假想她若当日名落孙山,今天又会如何,会举起刀?会发起疯?会自暴自弃,过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还是自强自立,另谋出路,醒悟到“学历于我何有哉”?
在中国,上大学,拿文凭,首先是为了过上好的生活,这毋庸讳言。但过上好的生活,其主体应该是有志于在自己富足后为社会共同富足而竭诚努力之人,这样大学教育才是成功的。当然,说得轻巧。社会是很现实,很残酷的。我有个忘年交,在一所非重点大学读书,但勤学好问,一手英文绝对胜过重点大学平均水平,我有心助他找份好工作,送出去的简历十有八九都得到回复说:“什么都好,就是学校差了点。”学校差了点,就不出好的人才了么?从“读书反动”、“读书无用”到“唯学历论”、“唯洋文凭论”的矫枉过正,无不是某些用人单位无知与心虚的强烈体现。龚定庵那句“不拘一格降人才”过了百多年,还是落成一句空言。
很可惜,尽管这件案子骇人听闻,也算是伦常惨剧,但要大学和社会都矫正自己的心态,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只是现在还不反思警觉,怕日后这样的问题会层出不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