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纪实频道将以“虹桥一西郊”地理范围为崭新的解读角度,用影像再次塑造上海史,打造一部45分钟的专题纪录片《西郊传奇》。这部由复地集团跨界投资的人文作品从开机之初,西郊与外滩的比对就没有间断。用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熊召政的话说,“《西郊传奇》是《外滩》的姊妹篇。中国古代讲阴阳,如果外滩展现的是阳刚之气,西郊则是展现阴柔之美。”
1840年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自此到20世纪40年代初,外滩一直被英、法租界占据。西方世界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外滩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设和最繁华之地。这里洋行林立,贸易繁荣。从19世纪后期开始,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于是,外滩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名誉的象征。
就在外滩风生水起的当下,西郊同样在快速生长着它的根系,只是相对于外滩的高调来说,西郊一直都在默默影响着上海。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认为,从城市建筑历史这个角度,“西郊”是上海城市现代化生活品质的依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强,城市生活品质却在下降,西方的财富制造者开始把高品质的生活移向郊区。有很好自然环境的庄园才是他们认为的最高品质的生活模板,而西郊自然也成为他们理想生活的肇始之地。
1901年越界筑路将虹桥路逐步引入西郊;1930年代西郊成为四大家族和民族资本家的别墅后花园,达官贵人如宋子文、孔祥熙、白崇禧、阎锡山、沙逊;民族资本家申新纱厂总经理荣鸿元、中国水泥厂经理姚有德曾在虹桥路上建起家族别墅,几乎每一个门牌背后,都藏着一部家族史;1960至1970年代的西郊,从神秘走向开放,从414别墅到西郊国宾馆,邓小平曾经七次在这里过年,先后接待了包括英国女王、日本天皇、美国总统等在内的百余批国内外名人政要;1980至1990年代的虹桥开发区和古北新区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开放区和涉外商务豪宅区;2000年后,大虹桥横空出世,与浦东遥相呼应……
在《西郊传奇》摄制组的理解中,外滩是制造财富的聚集地,财富的生活的享受者则在西郊延续他们的家族理想。外滩和西郊永远是上海最重要的两个极,一个是客厅,一个是后花园,在二者的辩证之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上海。
上海买房呼叫中心:400-635-8880转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