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的清洁很抽象,也很具体。防疫部门定期定时检查,各项指标具体到厨师上岗。小弟到大佬,必须戴口罩。餐具洁具一客一换,严格消毒。抹布专布专用。清洁的标准,要物见本色。为什么人们对酒店的星级那么在乎,除了享受的绝对性外,在清洁上划出了标准,确定了高度。五星级、或者超五星级的高级酒店,意味着能获得人们的高度信任。当然价钱也就不一样啦!极度的清洁里,有着大量的劳动力、精致的劳动力,它们是要附上高额报酬的。反过来说,清洁的环境本身是能产生生产力的,绝对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成功人士选择高级酒店展开一系列活动的缘由。
上网不断死机。专卖店告知,需要做深度清洁——电脑每隔半年应该做一次清洁。保持高速高效。
清洁是关键词。朋友教五岁的女儿扔垃圾。关于可回收,不可回收。怎么装。扔去哪里。在英国,垃圾一星期都不让扔。要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在日本,垃圾在家直接分类。垃圾箱上有日、英、中文和韩文。正面和顶部有明显图标。不能投错。每到12月,每家会收到一张来年特殊“年历”——每月每日用不同颜色标注。每种颜色,代表哪天可以扔哪种垃圾。比如厨房垃圾,每周三、五才能扔。
一个瑞典朋友说,在他们国家,生活垃圾或日常餐桌垃圾,比如食品包装、塑料或纸包装可回收。有血有油的包装要直接扔到垃圾袋里,最后焚烧。信封不能放在纸类回收里,因为有胶水,必须归到可燃垃圾类。这是一种更高的生活准则,更高的文化理念。
清洁正在使我们的生活方式悄悄变化。看《三千年疫情》一书,疫情大多与清洁与否相关。卫生环境是关键。在《大同书》里看过康有为这样描绘“大同社会”的厕所:以机激水,淘荡秽气,花露喷射,花香扑鼻,有图画神仙之迹,令人起观思云……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厕所。日本的厕所毫无异味。新干线和普通火车,厕所里芳香扑鼻,柔和的卫生纸整整齐齐叠在一起。去拜望居住在日本乡村的朋友。厕所照样干净到叫人赏心悦目。“没有门的厕所”是龙应台在《对公共厕所的研究》的话:一脚踩进去,大吃一惊,马上想回头就走,但是偌大的黄土高原上,到哪儿再去找一个厕所?于是犹豫不决地就站在那儿打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外出旅游,旅游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也积极影响了人们的清洁观念。
陋习有时是很顽固的。随地吐痰、乱丢烟头、塑料袋、碎纸屑。政府三令五申强调要文明养宠物,“地雷”并不鲜见——一不留神,就可能踩上一坨狗屎。茂名路口,我看见一个老阿姨,烈日下举着一把小铲子努力消灭“城市牛皮癣”——电杆上、读报窗面上、地上、树干上,小广告铲之不尽。新加坡街头大大小小的商店里,见不到口香糖的踪影。发现当众吐口香糖残渣者,要受鞭戒7次。参团出国旅行,遇到一个来自某地区的旅行团。不会讲英文有情可原,但几乎没人懂得“来匆匆,去冲冲”的意思。经济舱五个厕所一度被淤塞。空姐满脸无奈。有些具体的细节,书上没有,人是要学习的,人也有向他人传授文明的义务。
个人的清洁、居室的清洁、城市的清洁、酒店的清洁,乃至情操上的清洁,都是一种脸面,一种尊严。看张曼玉主演的电影《清洁》。讲述一个有毒瘾的母亲,为争取儿子的抚养权,逼迫自己重新做回一个清洁的正常人的故事。很感人。懂得适度拒绝。这也是清洁的深层意义。有所为有所不为,清洁是礼仪,也是修为。
本版摄影 董鸿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