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6时不到,记者拨通了上海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曹晓岗桌上的电话。已经连续近24小时未合眼的他听上去很疲惫,连声说:正忙得团团转,没时间接受采访。“刚做完早上5时的天气预报,正在分析资料和做PPT,准备9时的全国气象会商。”
熬通宵已是家常便饭
上海中心气象台有5位首席预报员和10多位预报员,曹晓岗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今年已经50多岁的他在预报员岗位上一待就是30多年,评上首席也已有12年了。这段时间,由于“苏拉”“达维”“海葵”接踵而至,曹晓岗和他的同事已经连轴转一周多了。曹晓岗说,一到夏天的台风季,每天能睡上3到4个小时就很不错了,“通宵”更是家常便饭。
昨晚10时,记者在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平台室“逮”到曹晓岗的时候,他刚结束国家气象局组织的有关“海葵”的加密会商,双眼已充满血丝,嗓子也有点哑。曹晓岗说,虽然首席预报员的值班是24小时的,从第一天早晨8时到第二天早晨8时,但他们从没准时上下过班。因为早上7时15分有全国的气象会商,昨天早上5时多,他就从家里出发,赶在6时左右抵达单位。“不是台风季,晚上还能眯一小会儿,通常半夜躺下,3、4时爬起。一到台风季,基本上得熬通宵。”
工作有趣但压力很大
一边和记者聊上几句,曹晓岗一边紧盯着电脑屏幕,在不同的天气图间切换查看。“气象云图、天气图、雷达实时监测图……每天至少要看上百张图,每张图、每个时段的数据都要分析,然后通过计算机数字预报模型做出天气预报。比如,查看雷达监测、气象云图等,预测‘海葵’的未来走势和可能带来的风雨影响。”他说,实况监测尤其重要,除了发台风预警外,有时还要根据实况,及时发出暴雨或大风预警。
凌晨1时,随着“海葵”越来越逼近登陆地点,他还忙着和浙江气象部门电话会商。“与天打交道其实挺有趣,几分钟风云变化就很大。像等‘海葵’这样,有时候等待成了一种习惯。”
“和30多年前相比,现在的监测和预报手段更先进了,气象资料也更充足,对提高预报水平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压力也比以前大许多。”曹晓岗说,公众获取天气预报的渠道更多,对精细化天气预报和天气预报的准度要求也比以前高许多,尤其遇上台风、暴雨这类不确定性很大的天气,我们压力更大:“报重了,社会过度防御不行,那是浪费公共资源;报轻了,防护不足也不行。”
24小时有“后台支持”
昨晚12时,上海气象局大楼里半数以上的人都在加班,有忙着预报的,有忙着发简报的,也有忙着设备维护的。“海葵”移动速度缓慢,也让这些通宵达旦的气象工作者等得心焦。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曾智华也是其中之一。
每到台风季节,也是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最忙的时候,台风预警业务都少不了他们。曾智华说,上海台风所研发的许多预报产品都是现代天气预报的重要手段,包括数值预报模式、台风预警预报产品等。“我们虽然不直接发布预报,但必须做好‘后台支持’,帮助中心台预报专家做好预报技术分析和专家解读,协助他们做好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工作。此外,及时联络系统支撑人员来维护有关业务系统。”
除了24小时“后台支持”,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还要“追风”——一方面为台风预报采集最新鲜的数据,实时改善台风业务预报能力,另一方面将这些宝贵的第一手实测资料收集、整理和存档,为今后的台风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目前,上海台风研究所的“追风”小组,正在台风影响的关键区域进行野外观测。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