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实在是种享受
在论坛上,王安忆的第一句话便是:“我非常喜欢阅读。”她说自己是因为喜欢阅读而开始写作的。作为一个专门写作的人,王安忆每天时间比较多,每天写一两千字,余下的时间都在阅读。她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自己对阅读的着迷:“我家里订了一本《世界电影》杂志,上面经常会刊登一些电影剧本,如果我看过剧本的话肯定不再看这部电影,因为电影不能满足我,我觉得电影是非常有限制的,而文字给我的想象很多。”王安忆说,对于她来说阅读是那么自然而然,“我有时也觉得,因为自己会阅读,而别人不会阅读的话会可怜他,因为阅读是那么丰富的享受。”
谈的是阅读,毕飞宇却意外地说起了体育,说起自己大学时代学习跳远的经历:模仿卡尔·刘易斯的“走步式”,但却学不会。后来请教专家,对方说是因为他的弹跳高度和速度不够,并且介绍说美国孩子训练跳远是从8米开始跳,然后再跳7米1、7米2等,因为一开始起跳的时候加了一个弹簧踏板,首先保证他在空中能跳8米远,在这过程中对他的技术一点一点地修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协调性、肌肉力量好了,把踏板给撤掉再跳。
毕飞宇关于跳远的故事似乎跟阅读有点不太搭界,不过配合嘉宾陈思和在现场的评论来听就有意思了:“今天读物太多,选择非常艰难,我的感觉你不如读得少,但是要读得好。毕飞宇老师说到跳远,首先要跳到8米的距离,跟我们的阅读是一样的。如果从差的开始读,要到50年以后才能读到经典,如果一开始就读经典,读一个能跳8米的距离,达到这个以后很多读书是一览众山小。现在生活诱惑太大,由于阅读分配的时间少,我想我们更有这个需要选择更好的书、精神高度最高的书。”而这个观点,正好与莫言不谋而合。
小说可能成为经典
王安忆有非常“顽固”的阅读习惯,“有一点像癖好,但一定得是纸质阅读。”王安忆担心,有了网络、手机的加入,纸质阅读会渐渐变得可有可无。至今坚持用笔写小说的王安忆还担心电脑写作会改变写作的实质,“首先它提供了速度的可能性,会写得很快,然后可能会变得粗糙,但是我现在很难预料。我个人觉得在屏幕上阅读也会改变实质的。”她提出了小说的另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可能过了很多年之后小说也没有人看了,但它可能进入经典的领域。“你们有没有发现,现在文具店里笔记本非常昂贵,就是因为它进入了经典。”
莫言尝试过用电脑写小说,但是感觉不太好,因为花了太多时间上网,为了集中精力写小说,他就改回了用纸笔写作,“用纸笔写作有成就感,写完了抚摸着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小说,心里面的幸福感的确跟电脑写作不一样”。莫言也遇到很多年轻作家,已经熟悉了手跟键盘的关系,“写作的多样化、写作方式的多样化、写作类型的多样化、文学类型的多样化,我觉得没有必要改变,我们很多年来不是一直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
微博写作有利有弊
莫言也玩起了微博,但他并不看好微博写作的质量。“几天涨了几百万的粉丝,我刚开始沾沾自喜,原来有五六百万人在关注我,后来他们说是僵粉,实际上关注你也就百八十个人。”有500多万粉丝的莫言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也考虑这个问题,“我闭上眼了,但是此刻在我眼前飞来飞去的都是短信、微博,不断地覆盖。你想那么多人在写微博,将来有谁的微博能留下来?大多数微博都是废话,即便我自己写的微博,开了一年多写了几百条,现在都忘了。”但是莫言认为,目前老一代的作家在写作,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小年轻作家也在写作,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也在写作,作家队伍有很多层次。“如果把写微博和写博客都算上,大家都在写作,这种群体性的基础肯定会产生高手。”
刘震云同意莫言关于微博的文字意义和文学意义的说法,但他认为微博写作已经超过了文学的范畴。毕飞宇也这么想。不要说不用微博,毕飞宇还是这个社会中难得不用手机的人。但有趣的是,他却是微博的支持者,“大众写作其实是让更多人拥有了发言的权利和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如果只留下几个精英在写作,或把范围缩得更小一点,只有一两个人在写作,那一定是种生不如死的生活,无论微博给我们带来多少负面的影响,我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公众写作。”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