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工作需要,观摩了一堂消防战士给青少年上的逃生体验课。课上,有学习使用速降绳的,也有手握钢管从四层楼上速滑下降的。孩子们灵活的身姿,让我很受鼓舞。
回来之后,我特意观察了一下自家外墙的落水管,想看看能否经得起实战,结果却让我沮丧——在手臂所及范围内,只有两根落水管,且不说塑料PE管牢固度如何,能否承受得了我的体重。关键问题是,水管都安装在阳台内,速降距离因此不超过2.4米,只能在自己的阳台上蹦跶,完全丧失逃生意义。
我又观察了其他几幢楼,即使外墙上有从屋顶直通地面的落水管,距离窗户也都在0.5米左右。估计在逃生的紧张情况下,没有哪个普通人能做到沉着冷静地把身体探出0.5米以上,并且保持平衡,把整个人挂在一根细细的水管上。我估计,相比撑着雨伞直接从阳台上往下跳,这样逃生成功的可能性,更小。
是不是该建议建筑师:今后设计房屋时,在外墙上安装几根逃生速降杆?不过,有防盗经验的物业保安一定会反对:“万一速降杆沦为偷儿的爬竿,一路顺着爬上高层建筑,挨家挨户偷个精光怎么办?”据说,现在已经有一些物业为了防盗,在落水管的底部刷上黄油,让“三只手”沾不上去……
这一番心理起伏,倒不是给逃生课泼冷水。逃生课肯定是很有必要的,最近,大家都在微博上自学如何从淹没的车辆中逃生,说明公众对逃生课其实是求知若渴。关键是,怎么上?
不能免俗,我也在视频里学习了汽车逃生知识。看着看着,我突然想起,N年前,我还买过一本据说特牛的《美军生存手册》呢,赶紧找出来一看,真是惭愧,那本兴冲冲买回的书,至今连包装纸还没拆。
看来,求生、保命是一种本能,但把冲动化为行动,还需要毅力和钻研精神。大部分人都比较懒惰,难以正儿八经地学习逃生技能。要不怎么盗墓小说里,大部分草包都得跟着唯一英明神武的男主角混呢。
捧着崭新的《美军生存手册》,我郑重决定:借着近来台风作怪、水灾频发的契机,系统学习、消化一下,把这堂迟到N年的逃生课补上。
本版整理 施淑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