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时,位于嘉定体育中心和武宁南路的沈坚强游泳俱乐部里,近百名7岁至13岁的孩子们,欢乐极了。他们每人发到了一顶游泳帽,换上了新买的泳衣泳裤,只等教练一声令下……家长看后,跷起大拇指,“这个活动很棒,俱乐部的条件让我们安心、放心,我们决定以后继续送孩子来学游泳。”
想成为游泳好手
在嘉定体育中心沈坚强游泳俱乐部二楼,64岁的吴爷爷隔着落地玻璃窗,望向泳池里正在嬉水的孙子吴桂嘉,眉开眼笑,还不时同身旁的老伴和媳妇交流着,“我孙子水性真不错,继承了我的基因。”
平日里,吴爷爷常给孙子讲过去的故事。老人年轻的时候是民兵,在演习中,曾经游过黄浦江。“那时候,我们身上背着长枪,手里搬着石头,个个都是游泳好手,顺水可以一下子游8000米。”6岁的吴桂嘉很爱听爷爷的故事,可真的轮到自己下水,又有点害怕了。吴爷爷见此光景,有点着急,却也没办法。后来,见教练一次又一次耐心鼓励吴桂嘉,小家伙开始下水学习游泳了,吴爷爷这才露出了笑容,“学啥都有个过程嘛,我孙子真勇敢!”
掌握一项生存的技能
7岁的范家铭一直很羡慕大他一岁的哥哥范家豪,“爸爸,你带哥哥学过游泳,什么时候也带我去?”
昨天,范家铭终于在沈坚强俱乐部位于武宁南路的游泳馆,实现了心愿。泳池里,他和哥哥以及另外一个小朋友,在教练的指导下,享受到了1对3的“小灶”。
孩子俩的父亲范会营10年前来上海打工,一家人住在苏州河边,每当听说苏州河里有小孩溺亡,范会营总会不由地紧张,所以,他平时对孩子管得很严,绝不让他们到河边玩耍。
8月8日,范会营买了一份《新民晚报》,正好看到了本报刊登的《游泳指导公益活动明起开始报名》的新闻,第二天就赶到武宁南路,给孩子报了名。
范家豪曾在华师大的游泳班上过一节课,对泳池不陌生,范家铭则是第一次下水。虽然弟弟下水前还挺兴奋的,可一到了泳池里,就开始紧张了,本能地往陆地上爬。范会营嘱咐教练,“对他们严厉点,我希望他们能早日学会游泳。”不知不觉,1小时过去了,课也结束了,这时再叫范家铭从泳池里爬出来,他反而求教练再让他游一会了。
比文化补习课更重要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到假期,多数孩子被送去上各类文化补习班,7岁的小徐也不例外。对此,徐妈妈的心里很矛盾,“不补习吧,怕孩子落后,天天补习吧,孩子压力太大,脸上没笑容。”昨天,在沈坚强游泳俱乐部,徐妈妈发现小徐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在泳池里,他无忧无虑,我看了,心里也很开心。”徐妈妈说。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缺席文化补习班,会推掉游泳课,而徐妈妈说,宁可缺一两堂文化补习班,也不能让孩子缺席游泳课。 本报记者 陶邢莹 李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