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2008年,上海在2010年,先后成功举办最受全球关注的两大盛会——奥运会和世博会。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一朝得以实现。举国欢腾,举世惊叹。
盛会带来的自豪、激动已成过去。走进“后奥运”、“后世博”时代的京沪,人们会发现,“双会”引发的嬗变正在悄然而深刻地改变着这两座城市,从经济发展之变、社会管理之变到城市环境之变、文明素质之变。
经济发展之变:“后奥运”、“后世博”的北京、上海,都已摆脱单纯对GDP的追求,转而寻求更先进的发展模式,重心放在高端引领和创新驱动上
北京主动做“减法”。首钢曾是北京的工业支柱,但为缓解资源环境的矛盾,涉钢产业全面停产。对“高烧”的房市、车市,坚决“调减、调限”。同时,北京认真做“加法”,体现发展质量、效益的增长越快越好。北京每年拿出100亿元加大对科技的支持,低端、耗能企业的退出和高端产业的发展,使北京的GDP“绿色”愈浓。去年以0.6%的能耗增量支撑了8.1%的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降幅居全国首位。
“世博后”的上海也做着自己的“加减法”:“加”的是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自主创新能力;“减”的是经济发展对重化工、房地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投资拉动的依赖度,是各种体制机制的障碍。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下的上海,月度经济增速曾降至负数,却依然主动淘汰、转移产值近600亿元的产业。
京沪两地不片面比GDP增速,而是比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减速”,比发展质量和民生改善的“增速”,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显示了科学发展的决心和意志。
社会管理之变:从大型活动的紧急动员、协调经验,沉淀出常态化的社会管理工作机制,让城市运行走向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
北京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小到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大到社区党建、社会治安,都可在网格内即时处理。精细化管理,夯实了社会管理基础。在上海,“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的管理全覆盖,使得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城市设施、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合理、更有效率。
城市环境之变:深入审视城市发展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提升城市管理意识和服务水平,坚持规划先行,塑造幸福城市、提升宜居品质
奥运优化了北京的城市布局。奥运会后,北京把生态文明摆在更重要位置,建设绿色北京,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宜居品质。从全民植树造林治沙,到调整产业结构治理工业污染,沙尘暴远去,蓝天数增加,市民有目共睹。今年,更以降低PM2.5为重点,打响提升空气质量攻坚战。
在上海,黄浦江黄金岸线的全部打通,也为依水而兴的上海恢复了灵动活力。世博园区中,中国馆被改造成了中华艺术宫,由南市电厂老厂房改造成的城市未来馆,则被利用为当代艺术馆……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有了现实版的延伸。
文明素质之变:文明建设不是“文明秀”,不能靠某一契机完成,而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使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提升一个层次”
后奥运的北京,公园里、广场上、街头巷尾、邻里之间,依然能感受到文明新风的传递。同样,世博会为上海城市文明留下的最重要影响,不在于微观的举止习惯,而是对城市精神品格的再塑造。
政府的角色定位、工作思路和管理创新,决定了文明建设的影响力。“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提炼,成为2011年北京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大事件。在城市精神的讨论提炼中,上海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文化上,京沪双城可以有京派、海派之别,但在文化建设上,如何建设长效机制,提升社会文明和市民素质,是共同面对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