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之风影响教育
我是2003年2月从华东师大副校长岗位调任上海师大校长,2006年1月又调回华东师大任校长,今年4月被聘为正在筹建的上海纽约大学校长。10年间经历了三个不同类型大学的校长职位。
我觉得,过去的10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大调整的10年,这是与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紧密相关的。从一个校长的眼光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与硬件与世界高水平的差距已大为缩小,甚至可以说比较接近了。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大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6%,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质量提升的问题就越来越凸显了。记得10年前我就任上海师大校长,和同事们讨论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中国大学扩张的高潮已经过去,学校应该把精力更集中在提升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社会服务的质量和能力上。
如今大家对教育的期望很高,这是件好事。但浮躁、急功近利等社会风气,也不免影响到教育。通过几年努力,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上海在编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组织了三个独立版本的调研和编写,最后定稿时吸纳了各版本之所长。由华东师大负责的版本,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也成为后来正式公布的上海纲要的核心理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忘记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回归到人的终身发展上,是为了人的成长和幸福,为了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科学评价学校差异
现在许多家长都想把孩子送进“好”的大学。那么,什么才算是“好”的大学?怎么评价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我觉得,我们应该真正打开眼界,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
华东师大把专业建设作为推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强调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及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上的差异。比如,基础学科要重视通识教育,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强调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贯通,重视培养批评思维的能力。而应用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更要关注行业发展的需要。曾有几个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抱怨,说他们从大三开始就在企业实践,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会影响知识的学习。我很理解学院的考虑,强调学生的企业实习,就是为了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到行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得到更好的实际训练。因为软件业是个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只有进入企业的实际工作才能了解行业实时的发展动态,而这些新知识光在课堂里学习是学不到的。
引进一流大学经验
又一个10年到来之际,我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合作举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我国第一所中美合作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批准的第一个中外教育合作项目。能够亲身参加这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很有意义,也是全新的体验。我们要用好这块试验田,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全球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一流大学的管理经验。
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并不在乎再多一所大学,更不在乎多招一些大学生,而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大学,需要的是改革勇气和路径。作为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应该说,上海纽约大学代表了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通过转变与调整传统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适应环境、提升素质、走向世界。
校长微博服务师生
网上评论说我是上海第一个通过实名认证、开通微博的大学校长。其实,无论是上“人人网”还是开通“微博”,对我而言都有偶然性,但开拓与学生平等交流的通道确实是我刻意追求的。两年前我就开通了微博,用得不多。数月前在微博上看到几百条评论或留言,我便意识到微博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公共平台。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关注我的博友已经超过了60万,微博成了我和学生、校友、家长、教职工沟通交流的一个有效通道。通过微博我也发现了学校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也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危机”。将来,我也会利用微博发布上海纽约大学的信息,认真经营好这个平台。
本报记者 王蔚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