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孩子是怎样变成“唐僧”的
叶开
  叶开

  网络时代快速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连我这样的专业人士几乎都很少收到纸质信了,朋友互通信息的方法很多:发电邮、短消息、即时通讯软件、微博留言,快速又准确,比纸质通信要便捷得多。现在人家的信箱里大概差不多都只是报纸、广告和账单了。但我女儿在暑假中却收到了几十封信,几乎每天都有,送报纸一样准时。信息贩子把学生信息卖给各种“教育机构”,于是打着各种旗号的补习班广告信就源源来临。

  一定是有市场需求,才催生补习班的畸形疯长。

  我批判过很多作为家长方面的急功近利,但家长只是全社会教育的一个环节。在这个价值衡量单一化、拜金主义盛行的竞争社会里,每个人都不满足,家长都幻想孩子将来长成一位超人,可以上天入地摘星捞月赚钱如砍瓜切菜。过度的期盼导致了沉重的负累,很多孩子因此失去暑假和寒假的自由和快乐,被埋在作业、补习的垃圾堆里喘不过气来,抬起头来都是残弱的脸色,怯懦的表情和眼镜片后面迷茫的眼睛。

  很多补习班复习班广告还冒用华东师大、复旦等大学之名,华东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和俞立中校长曾发微博说这些是假冒机构。微博辟谣自然对这类假冒机构无约束力,大量辅导班广告函件仍然雪片般飞来。大多数函件里都称有著名中学优秀教师一对一辅导,附印着各位优秀教师头像,收费一千多至三千多不等。我无法逐一调查这些教师的身份,但估计不会都是冒牌货。名校教师兼职奔忙自然不是学雷锋做好事而是利益的驱使。我国大城市中,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大,公立学校教师收入也提高很快。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公立学校教师既然由国家发工资,就不应该频繁走穴,即便是寒暑假也更应该利用起来学习,提高本学科的知识水平,或者出外旅游给自己放松和充电。

  我国各行业存在职业道德缺失的情况,教育界同样未能幸免。个别二三线城市的中小学教师正常授课时不认真教,把课文中的必修内容留起来或故意不讲清楚,而要求或暗示学生及家长,让学生到他们开办或参与的课外补习班去补习。这样的做法在不少地方很盛行,这不仅是职业道德问题了,而是严重渎职。总之,现在的学生,有点像“唐僧”,有许多妖魔般的眼睛,在幻想着“唐僧肉”。

  现在的教育界,不仅针对学生的单一考试模式极不合理,对教师的考评也单一无趣——用简单的、貌似精准的打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人生,一直是我国教育中遭诟病的手段之一。一个学生的某些科目的考试成绩大概可以通过打分来衡量,但是他的未来却不应该遭到分数简单的粗暴蹂躏而星空暗淡。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都把绷紧的弦拧松一点,或许能看到更晴朗的天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法治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人才/品牌教辅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暑假生活
   第B16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17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18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
车祸场中的笑有点冷血
读书无忌口
让救人超越顾虑靠爱心也要靠法律
媒体视点
黑红谁辨?
一个指标30万,“被福利”了?
小孩子是怎样变成“唐僧”的
新民晚报评论A04小孩子是怎样变成“唐僧”的 2012-08-29 2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