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计算机专家日前调查330个热门安卓软件后发现,六成以上安卓软件窃取用户隐私,这些隐私的用处,用户毫不知情。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晓阳教授表示,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来临,但是手机上网的安全性非常低。虽然此次调查的是安卓系统,但其他手机系统情况也类似。
此前有专家分析,闹得沸沸扬扬的台湾富少“艳照门”事件,无疑敲响了手机用户隐私保护的警钟。随着微博、微信等移动应用的流行,更多的隐私泄露出口或将延伸到手机上。据移动互联网研究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2.90亿人,用户为高中端消费人群。那么,公民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
独善其身,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此举虽属无奈之举,每每遇到涉及信息安全的危机时都会提起,却也确实算得上行之有效、屡试不爽。这主要是指,公众应该看好自己的智能手机,并在使用过程中谨慎选择相关软件等等。特别是,不能过度热衷于所谓的移动办公,将越来越多的公务放在智能手机上处理。手机承载的信息越是丰富,安全风险就会越大。
不过,正如专家已经指出来的,在超过60%安卓软件都在窃取用户隐私的情境下,仅仅满足于“自我保护”还远远不够。从技术层面讲,国内企业应该尽快培育自主的手机操作系统,而不是完全被国外掌握。中国移动互联产业的发展不能只是建立在粗放式的规模扩张上,而是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布局,鼓励创新,鼓励研发,以求逐步掌握自主的核心技术。
要打破技术垄断,除了企业的努力之外,国家在产业政策的制订、引导上大有可为。国内的企业、研发人员从来不缺乏创新的冲动,也从来不迷信什么技术垄断。现在的关键是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能总是被外在的扩张、发展迷失了根本。
而从监管层面看,目前这种“准备不足”、抑或是根本就没有什么准备的情形,似乎也亟待改变。手机软件固然是新生事物,政府相关部门可能还没能确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开发商对用户隐私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乃至外泄之后的善后处置等等。但是,越是面对新生事物,立法监管越是要跟进,这既是对公民个体的负责,也有利于国家的信息安全。
眼下,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在编织起一个移动互联世界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一个开放社会的到来。对此,每一个公民其实都是参与者和受益者,都身在局中。而在欢呼开放的同时,相应的,也应该格外抓紧“过程中的规范”,不能再沿袭以往那种“先发展、再规范”的思路。这既与当下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有关系,也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家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