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9: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9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作的基础是阅读
  朱丽春简历

  朱丽春,1963年到小学工作,2002年从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岗位上退休。二十多年站在面对小学生的讲台旁,二十多年站在面对小学教师的讲台旁。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语文教学。从教几十年,总结出十个字:我爱语文,我爱语文教学。至今,退而不常休,与小学生、家长、同行做阅读、习作的朋友。

  朱老师说习作

  不少刚开始习作的孩子,会遇到一些难关。但也真有一部分孩子,一开始就不觉得难,仿佛上马就能驰骋,拉弓就能射箭的小英雄。令陪伴和教导他们成长的老师和长辈们喜出望外。

  一样年龄的孩子,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呢?长期从事少儿习作的指导者们循踪求索,是找到一些规律的。

  从规律中可以看到,凡是习作无困难者,都是以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的。这些孩子往往在幼年时就养成爱图书、爱读书、爱听广播、爱听有声读物等好习惯。在入学以后,他们系统地接受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虎添翼。他们会更自觉地读书看文章,并把幼年就形成的阅读习惯发展成个人的兴趣爱好。

  这些好读课外书的孩子,在学校里的语文学习轻松顺利,他们识字量大,词汇掌握得多,朗读起课文来,也更容易流利顺畅。他们比一般的孩子视野宽广、理解力强、判断力强,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强。在需要提起笔来写作时,他们是见多识广、胸有成竹,是有备而来的一群,早就在磨刀擦枪、跃跃欲试了。

  学校

  莫“强按牛头饮水”

  学校中,有经验的指导者,会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成为一个爱书者、读书人。笔者认识一位校长,他本人是教数学出身的,却对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一种难能可贵的透彻认识,他用教学科研作为手段,推动所有的语文老师设计、研究、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他们慷慨地在每一周拿出两节语文课,再挤出一节其他课,让全校每个学生每星期有整整半天时间在学校图书馆中自由读书。当有人提出,为了有足够的科研原始资料存档,学生在阅读时应多做摘录笔记。这个建议被这位睿智的校长否定了。他反对形式主义的摆弄,把阅读时间、阅读机会真正交到学生手中。他们还把校园阅读延伸到家庭。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将孩子们培养成手不释卷的读书人。这所学校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比没有要求的学校高出几十倍。

  语文课少了,阅读量却大了;强按牛头饮水式的语文知识点练习少了,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机会多了。校园弥漫着书香,充斥着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读书这件事上,孩子们有上不封顶的满足感、有自由选择的幸福感。实验结果证明,这所学校的少儿习作不但提前进行,而且习作质量令检验者信服。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老师通过实践,感受到了自主阅读带来的神奇作用。

  家长

  耐心创设读书环境

  笔者常常会碰到一些担忧自家孩子的作文能力的家长。去看看他们孩子的习作,也确实感到有枯瘦干涩的病态,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人,虽然拿不出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但是知道造成这种病象的原因。

  试问,造成人的身体枯瘦干涩的原因是什么?家长们会马上做出反应:缺少营养。治疗的方案也会随之到位:一方面尽己所能添加营养,另一方面求医问药调理内脏。力争在孩子发育成长的黄金期阻止病态,扭转局面。很多成人在童年时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转危为安以后一生健康。

  同理,造成孩子作文枯瘦干涩的原因,也是因为缺少营养,缺少精神营养。这就更需要内外兼修,一方面给孩子创设宽松、舒畅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提供随心所愿、备受尊重的书面表达的机会。双管齐下,一般也会有良好的效果。当然要假以时日,要耐心等待,因为会出现千回百转的意外情况。

  只要有心,替孩子创设一个大量阅读课外书的环境,不一定非得置办许多书在家里,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借书阅读。每个学校有图书馆,近年来,社区街道的阅览室、图书室在増加,鼓励孩子参与进去,利用起来,看书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曾经见识过这样一个孩子,三年级开始写作时,步履维艰。家长了解到是“肚子里缺少墨水”的缘故,立即抓紧时间补救。补救的方法,不是请家教,更不是亲自操刀教孩子写作文,而是每周一天,把孩子送到一位爱读书、爱藏书的亲戚家里。每星期六,一大一小两个读书人,在硕大的书房中盘桓一天,各读各的书,互不干扰。结果如何呢?用这位家长的话说:眼看着孩子肚皮里的墨水一天天多起来了。一年以后,孩子完全挣脱了写作的困境,越写越轻松自如。更重要的是,爱阅读的习惯被保留下来后,再也没有碰到过“作文写不来”的难堪。

  引导

  向前,向上,向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起步阅读时,总会亲近适合自己年龄和阅读能力的书本,也会受到潮流和时尚的影响。但师长们会担心孩子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读了一些无用的书,于写作一无帮助。譬如动漫画书的流行,最让师长们深恶痛绝。这种书上,除了有“哇”、“噻”这样的字,没有完整的书面语言可供孩子们学习。但是宽容地想想,这一幅幅情节关联的画面也提供给读者联系和想象的空间,并非一无是处。当然不能让孩子沉湎于此,要及时帮助孩子转移视线,去到更广阔的阅读领域。譬如从动漫画书转移到经典的漫画书,同样只有画面很少文字,但是孩子们得到了更多美的滋养,幽默的领悟,哲理的启迪。

  一步步引导开,向前引,向上引,向宽引,孩子们得到了更美好的阅读体验之后,就不愿意回到原始的阅读状态了。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用极多的心思、极大的力气。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对一份叫《兵器知识》的杂志特感兴趣。家长反对,认为这种文章无益写作。娘儿俩较起劲来,找人评理。无疑笔者是支持孩子的,家长只要读读这本杂志就会醒悟,兵器知识的介绍是靠语言文字来承载的,孩子感兴趣的是“知识”,读到的确是准确规范的语句。更何况介绍某种武器时,牵涉到大量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相关信息。一本本杂志读下来,这孩子将会有怎样的眼界和胸怀啊!这岂是《小学生作文选》可以比拟的?家长应该庆幸和自豪,怎可横刀夺爱,扼杀兴趣?后来,这孩子的发展证明了他年少选读的正确,他成了一个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民间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谚语,小学生习作的成功之道:读书。不但读教科书,更要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相信孩子们在被新奇故事、新鲜知识吸引的同时,自然地会受到语言文字的影响,思想情感的熏陶。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得到适时的写作机会,恰当的提示指点,是不愁写作能力提高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特稿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5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6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7版:教育周刊
   第B18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9版:教育周刊/专题报道
   第B20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1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2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3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4版:人才
   第B25版:招生留学
   第B26版:品牌教辅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品牌透视
写作的基础是阅读
“老师,我可以叫你妈妈吗?”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专题报道B19写作的基础是阅读 2012-09-05 2 2012年09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