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就读于一所985大学的纯理科专业,下半年就大四了,该想想今后的前程了。
一提起“前程”,儿子有点垂头丧气,一个劲地怨自己的专业太“坑爹”,本科毕业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出国或国内读研,如果成不了科学家,找工作也困难。儿子甚至后悔:当初不如填个非985大学的热门专业,本科出来年薪也能有10万元,和自己专业博士生的收入差不多。
儿子是把“前程”当成“钱程”了。我当然要做他的思想工作。我先以自己为例,虽然在公务员岗位上每年也能拿个十万八万,收入比省内的一些大学教授差不了多少,但人家教授或桃李满天下,或研究硕果累累,在社会上受人尊重的程度肯定是我比不了的。儿子就说我的单位是清水衙门,“若是有权力的公务员,年薪十万不说,还有许多灰色收入,工作内容也不过就是吃喝玩乐。”他还举例说明,让我无法反驳。
在网上看到王安忆的三项“嘱咐”,我当然要推荐给儿子。儿子虽然被她的真诚打动,但并不认同“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的说法。他说,研究生毕业已经过了25岁,再不参加竞争,挣钱的岗位就被本科生占满了。我一听火了:“你小子整天就知道钱,钱,钱!你读懂真实含义了吗?人家说的‘不要急于加入竞争’,并不是要你不去竞争,而是让你多留一点时间思考,不要因为一个阶段的胜负而限制了你的视野。”儿子不语。我趁机发起了攻势:“你们这些大学生,太多地考虑物质利益了,目光短浅。开口‘金融’,闭口‘经济’,要么就是‘权力’、‘享受’,仿佛全中国的大学只要一个经济专业就行了。”儿子委屈:“老爸,你这么说我太不公平,至少我还是不讨厌科研,准备读研究生的。”儿子还说,尽管多数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都看重金钱,但追求理想的大学生也不是没有———今年,他所在的理科学院就有一个从金融学院转过来的同学。
我兴奋:“你要向这个同学学习。”儿子说:“老爸也要向这位同学的爸爸学习。”原来,那位同学是个富二代,家里有几千万元资产。
我只好语重心长地说:“老爸虽然没多少钱,但培养你读个博士的能力还是有的,安安心心地读研吧,不要急于加入竞争,不要急着挣钱。”儿子口头答应了,但我知道,我并没说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