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数来,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即将27个年头了。至2012年7月,我国已有43个地方先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两年之前接受了为中国所有“申遗”成功地赋诗的任务,要求是“每首四句,既要体现每处世界遗产的主要元素,又要朗朗上口”。
够得上世界遗产之地,无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抑或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底蕴都特别深厚。在极其有限的篇幅里该如何侧重表达,自知诗才不足,更何况心气已随年事暮薄,困难委实不小。想不负重托,就得重新抖擞——对此,有朋重磅调侃:“你就再长一回青春痘吧!”道理是有的,诗歌每每傍属于年轻人的激情。
应言既出,自当行随。先写比较熟悉的地方,对不够了解的,做好必要的“功课”,该踏访的不能怠慢。动笔那天,不期有音乐从中山公园方向飘来,唱的是“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心弦被悠扬旋律拨动的同时,听出了歌词中与月色、微波、鱼儿、荷香、四季守候的人相关的意象,并沐浴于由这些意象营造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美乐让我立刻联想到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淡月朦胧之夜,“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独处的作者终于走出忧愁,静下心来。自然赋予他的清幽意境,汇集着散文中诸多细腻的意象描写。早年学诗,偶尔也曾在《青年报》《上海文学》等报章杂志上发表过单篇诗作或组诗,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热烈追求过好一阵子,后来则一头栽进“形散而神不散”中去了,逐渐淡忘了这两个要端,殊不知散文的形与神跟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私下里是相互牵手的,而今一动一静结对的《荷塘月色》给我补上了一课。
我拿两首“试水”作品去请教诗界高人,一是写世界遗产武夷山的:石横天游鹧鸪啼/篙点九曲山影里/红袍香醉天下客/玉女多情念朱熹;一是写世界遗产杭州西湖的:城采山色天堂景/地拥湖光胜黄金/雪落断桥化传奇/月印三潭水不惊。想不到他看过之后,就用我诗中联翩出现的意象说事,褒扬我“领会了以灵动的具象描摹拓延想象空间的真谛”。两诗得到首肯,于是我壮着胆子往下写。今年8月初,总算完成了作业,把中国所有“申遗”成功地分别录进了诗的字里行间。
43首诗由54位海上书画名家书写和配画,书画计86幅,不日将出版《中国的世界遗产》书画册。全国政协常委赵启正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悠悠五千年,中国有着盖世的精彩,太多的自豪”,“阅此书之画如亲临其境,诵此书之诗如与古今诗人同游……”至此,我了却了一桩心事。深承眷注,北京有关部门正在筹划举办《中国的世界遗产》书画全国巡回展。
小文取题《宛在水中央》,只不过把习诗比作在水中学泳罢了,已然告离荷塘,其中也包涵着我的些许心得:诗歌创作少不了比兴,也免不了将作者的审美意识融入客观事物。意象寄托着志趣,所有意象构成一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艺术境界。言易至难,活到老,学到老。感谢《荷塘月色》的启迪与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