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载: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之居也。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上文简述孔子关于“刚”的思想和观点,这段文字孔子论“强”,可作补充。故虽不在《论语》之中,仍稍作介绍。强,与刚义近,不过是就刚强而言。强尚有势大、超越他人的意思,而刚则不显,这是两者不同之处。抑,抑或,还是,表示选择。而,此处通尔,用作“你的”。居之,犹处之,持守。衽,寝卧之席。金革,代指武器和铠甲。不厌,不厌倦,似可引申为不悔。不流,不随波逐流,不无原则地迁就。矫,强健之貌;强哉矫,赞叹之语。塞,解释有所不同,本文取堵塞、未达;不变塞谓不改变穷困时的操守。
这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子路问怎么理解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还是北方的强呢,或者是你的那种强呢?教育人们宽容、柔和,不报复不讲道义的人,这是南方崇尚的强,君子就持守这种强。不卸铠甲,枕戈而卧,到死都不后悔,这是北方崇尚的强,勇武的人就具有这种强。君子善于团结众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啊!恪守中道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治理有方,不改变穷困时的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治理无方,到死也不改变自己的正确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愚以为,首先应该明确,《中庸》作者(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把孔子这段话放在这里,重点是强调“中立而不倚”,即中庸思想和原则。故人们读此章,核心是要关注后半部分,君子协和万事、亲和他人,正确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奉行中道,但必须坚持原则。这是其一。
其二,既然子路问的是强,则孔子告诉他中庸才是真正的强。中庸乃“至德”(雍也篇),即天德,不仅至大至刚,而且公正无私。具体到个人,有终生不渝的远大志向,有永不改变的基本原则,同时能在各种境遇中保持清醒认识,妥善处理。所以说,君子之强不在于身体的孔武有力,亦不在于性格的刚猛张扬,而是在于思想的坚定和精神的不屈。“抑而强与”,孔子话中有话,是说子路身上的强,或其心目中所谓的强,并非真正的强。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已经谈到了一个极有意思的话题,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的差异。“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孔子世家》)的北方大汉,似乎更赞赏“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南方之强。不过,以愚之见,孔子虽然总体上主张对北方“戎狄”实行怀柔政策,但对其无理侵犯,会断然推崇北方强者的。其后中国两千余年历史证明,北方之强在面对外敌时必不可少。
中国南北地域文化和群体性格差异,自古有之,这主要由生存环境的不同所造成。对此问题,不仅学者、作家深感兴趣,而且百姓也都津津乐道。正确的立场和态度仍是“中立而不倚”。南方人、北方人均应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对方的长处和优势,以自省的内心检讨自己的短处和劣势,互相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