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在信息化社会和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闻的十八般武艺中,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其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重视;其内容和形式的拓展,作者和读者的扩大,正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呈现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和广阔前景。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新闻评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严重滞后于新闻评论实践。记得30多年前,我还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的时候,新闻评论是一门基础最薄弱的学科,连授课的教材都没有。根据形势发展和教学需要,在全系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白手起家,边教边学,于1984年编撰了解放后我国第一本新闻评论基础教材《新闻评论学》,约20万字,并于198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说实在的,这无疑是我在此之前近20年从事报纸评论工作和新闻评论教学的心血结晶,也是对当时新闻改革中评论实践经验的梳理总结。尽管此书较为浅薄,但由于是“第一本”,新闻出版界予以积极评价,称其“反映了该学科当前的最新水平”。第一版很快售罄,印数一再追加,还是供不应求。根据出版社的再三要求,我还分别于1996年、2002年和2007年对该书作了三次全面修订,先后以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的名义重新出版(从第三版开始,书名改为《新闻评论教程》,近40万字),印刷40余次,发行约50万册。2006年,该书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当年首批同类教材中唯一入选的新闻评论专著。这意想不到的成功,对我委实是极大的鼓励与鞭策。
最近,根据出版社的安排,我对该教材又作了一次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修订,增写了不少新的章节,调整和补充了大量案例,篇幅也增加到近50万字,并更名为《当代新闻评论教程》。我之所以能这样做,乃在于第四版重版五年来,以《人民日报》发表一系列“任仲平”重要评论为标志,以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积极应对新兴媒体(网络、手机短信、论坛、博客、微博)冲击为抓手,以公众广泛参与和平民化写作为亮点,我国媒体新闻评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少新理念、新突破、新举措、新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级党政领导、媒介精英和广大公众对新闻评论的特殊地位和独特功能,对党报评论在主流舆论中的引领作用,有了新的体察和感悟。
——在新兴媒体特别是近几年博客、微博的挑战面前,对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如何积极应对、顺势而为作了可贵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构建社会公共话语平台方面,对如何采取措施吸引公众广泛参与,鼓励民间草根评论大放异彩,有了新的开拓和突破。
——在各类评论形式蓬勃兴盛的情况下,对其如何恰当运用和编排创新,有了不少尝试,积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
——在评论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势下,对如何重视评论人才培养,加强评论队伍建设,已引起普遍关注,并在实践和教育这两个方面有了初步进展。
所有这一切,都将在本次修订中重点予以反映、归纳和总结,以期对当前媒体评论工作和新闻评论教学有所启示和促进。需要说明的是,今年四五月间,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有幸和顾龙、吕怡然、忻才良、刘丽莎等同行组成调研小组,就近年来上海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工作的主要成绩、基本经验以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等,作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促进了自己的思考,这对本书的修订提供了诸多帮助。
光阴荏苒,这本我由生以来第一本公开出版的著作,从1985年初版问世,到第三版、第四版更名为《新闻评论教程》再版,直到此次第五版的《当代新闻评论教程》,整整度过了27个春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本书不啻是我国新闻评论工作在此期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在人生道路上与新闻评论结伴、孜孜以求的真实记录,它将永远激励我矢志不渝、奋然前行。
(2012年10月18日于踔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