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上尊敬老人、关注老人蔚然成风,当然是件大好事。
敬老可以有各种方式,精神上的抚慰,或送些老人喜爱的茶点等等,都无不可。多时不见,用电话问问最近的生活起居情况,也很好。对我来说,本来就不吃茶点、水果、保健品,人家送了来,我就毫无办法,再说,也免得人家破费。
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让老人的生活尽可能安静一点,实际也是一种关爱。而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年过九十以后,逐渐成为敬老的重点对象之一。感到十分温暖,有时也觉得很惭愧,我对社会没有什么重大贡献,却受到多方面各种形式的关怀,受到领导亲友的频频访问,内心很不安。
说句老实话,有时为了接待、应对又实在吃不消。一个老人,精力有限,体力、视力、听力等等,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有些访问、电话毫无具体内容,而且对方有的是时间,一开始是问好,以后一直和你纠缠交谈。我往往大半天不能休息,确实变成了干扰。
兹举数例如下:
一位七八年前偶然相识的女士,每隔不久,就会来电话,说她的外公的生活经历,内容变化不大,千篇一律。而她这位“外公”,我素不相识,在生活经历、学术经历等方面与我也无共同之处,她而且一开讲,就是十分钟十五分钟……
一位70岁的老朋友,平时不断来电话,总是告诉我中央电视台在放什么节目。最近一次电话,问好之后,问我:“听说你有一个孩子在英国读书,是吗?”我说:“是的。”他说:“在英国读书可以,在英国工作则万万不可以。”这位先生根本不知道,现在一个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找一个像样的工作比登天还难。我不想和他拉扯下去,就说:“年纪老了,如今儿子的事情,我也早不管了,更何况孙子。”我说的是真话。他仍不甘休,说:“这个你不能不管。”
另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在电话里向我宣读论文,十分钟之后,仍在继续读下去。我只能听清楚百分之一二。
还有一位九十岁的老先生来信问安,同时寄来他的第一本著作。而我正好因高血压而引起严重的心律不齐,春末夏末两次住院,达两个多月以上。据保姆来医院告诉我,对方来电话严厉斥责我,说我违反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没有在收到他的著作以后就立刻回信回电。后来又来电话,声称要对我“采取措施”、“采取行动”,保姆被吓得不知所措,花了人民币28元把他那本著作以特快专递寄了回去。
而我和那位老先生仅仅在建国以前通过电话,六十多年来一直不搭界,不知他何以要想起对我问安问好,最后又要对我“采取措施”、“采取行动”……
敬老是良好的社会风气,我举双手赞成。而用敬老的形式干别的事情,或者对老人进行疲劳轰炸性质的访问或电话,我认为是一种干扰,不仅不符合敬老的精神,而且走向反面了。也许是我太愚蠢,不识抬举吧。但是如果真的有业务上的联系,我仍会适当安排时间来解决的,漫无边际的胡说,即使要奉陪,我身体也吃不消,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对于这个问题,我甚为困惑不解,求教于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