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深度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静安区“乐龄生活圈”养老新模式探秘
~~~——静安区“乐龄生活圈”养老新模式探秘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老院式”服务送到家门口
——静安区“乐龄生活圈”养老新模式探秘
宋宁华
■康复师上门帮朱大爷做被动运动
■俞玉英作为24小时住家保姆,负责给老人喂水、洗脚等所有的日常照料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周馨
  本报记者  宋宁华 

  家有老人怎么办?自己老了怎么办?老龄化,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全国,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到2050年,我国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 

  在上海,老龄化的问题更加严峻,因为上海不但是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目前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城市。一边是老人面临生活、医疗、精神慰藉等重重困难,一边是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养老院、医疗机构“一床难求”,如何求解这个高难度的“不等式”?

  从今年年初开始,静安区政府重点工作项目中推出“乐龄家园”的“升级版”,率先在本市于部分小区试点“乐龄生活圈”,尝试通过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让服务围着老人转。

  助老服务有了“后援团”

  在静安寺街道的愚谷邨,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新里挤出100多平方米,近日挂上了“乐龄生活馆”的新招牌,吸引了不少老人前来“尝鲜”。 

  家住愚谷邨小区的唐大爷在家中新添了一个“一键通”的电话。和普通电话不同,在这部电话上,常见的生活服务项目,如助餐、洗澡、居室打扫、康复护理等,都设置了快捷键。老人只要一按相应按键,在“乐龄生活馆”的平台服务人员就马上接到“订单”,并委托“后援团”为他“调兵遣将”,安排上门服务。 

  “我家住在3楼,老式房子楼梯又暗又窄,上下十分不方便,哪怕出去理个发都很麻烦。有了这个‘一键通’方便多了。”唐大爷说,自己有什么需求,只要按电话按钮,就有工作人员接听电话,马上安排服务人员,和他约好时间上门服务。 

  唐大爷家还有个特殊情况,他和老伴是孤老,一个87岁,一个85岁。老伴戴阿姨因为几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生活已经完全无法自理。 

  为此,“乐龄服务圈”的“后援团”之一———社会组织青凤老年生活护理服务社根据唐大爷家的情况,派来受过专门护理训练的护理员马乐勤。她不但要负责搀扶老人上厕所、为老人洗澡、喂药,还要为她做康复训练,按摩手脚肌肉,经常陪老人聊天。如果看到老人精神不好,则要马上为她量血压、吸氧。根据唐大爷家孤老的情况,他们两人可以获得每人每月300元的政府补贴,用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静安寺街道,已经根据“乐龄生活圈”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安全保障、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的六大功能,梳理出各类服务项目57项。“后援团”包括乐龄家园、蔬菜公司、社区便民服务网点、华东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图书馆、煤气公司、区法院等上百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失能老人谁来护理?

  青凤服务社负责人方佩儿告诉记者,前几年,服务社里每天都有家政员坐着等工作,如今不但不再出现这种情况,还需要通过朋友、亲戚到农村“拉人”出来,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尤其是针对失能老人的专业服务人员十分稀缺。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城市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是世界上失能老人最多的国家。而目前国内的老年护理员主要由护工或保姆担任,她们大多来自农村或乡镇的“临时工”,文化程度低,只能为老人提供简单的生活照顾。

  “前段时间,我们和华东医院、市老年学会培训了一批老年护理员,主要针对癌症、中风、骨折、糖尿病、老年痴呆等常见病的护理康复。培训出来的30名护理员马上被一抢而空,但这样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只占护理服务人员的一成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方佩儿表示。 

  为此,“乐龄家园”升级为“乐龄生活圈”的重要部分,就是在生活照料和医疗康复项目的设计中,探索建立为失能、失智、高龄重病老人提供专业的居家护理,让老人在家也能享受养老院或者医疗机构的专业护理服务。 

  在胶州路的一户居民家中,记者见到了一位因为母亲生病、特地从加拿大赶回来的许先生。他表示,在加拿大,老人年纪大了多数进养老院,医疗费用由政府承担,护理费用则由自己承担。尽管国外养老院条件较好,但由于养老院中和朋友家人分离,老人精神上比较孤独,患老年痴呆症的比例较高。中国的独居和空巢老人多,如果能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让老人不必离开自己生活习惯的社区就能安心养老,将是件造福社会的大好事。但如何提高服务水准,让居家养老服务达到专业养老和医疗机构的水平是居家养老的难点。

  期待居家养老“绿色通道”

  此次“乐龄生活圈”的试点选取了静安寺街道的愚谷邨小区和南京西路街道的陕北居委,前者覆盖面为2个居民区,后者为1个居民区,试图通过软件的优化和硬件的改造,把老年人相对集聚的里弄、大楼、小区,打造成服务便捷、环境友好、氛围和谐、适宜老年人居住的“温馨家园”。新模式试点半年,效果如何?记者为此回访了部分老人。 

  家住愚谷邨的80岁老人汝兆坤身体较为硬朗,“我根据‘乐龄生活圈’提供的菜单式服务,选择了自己需要的一些项目。发现这些项目也并非都是‘大锅饭’。”比如近期老人肠胃不太好,乐龄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便为其安排了一位家政服务员,上门做些清口的饭菜,帮忙打扫家中的卫生。社区医生在接到老人身体不适的消息,也马上赶往他家,为其量血压、听心肺,并告诉他独居老人日常保健应注意的问题。 

  南京西路街道则对现有的服务资源重新梳理,将其分为有偿、低偿、无偿三大类服务。“依靠政府有限的资源肯定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此在这三大类服务中,无偿针对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低偿由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谈判’,争取优惠的‘团购价’,是多数人可以享受到的服务。”街道负责人介绍。 

  家住静安城的朱大爷便是典型例子。去年6月,朱大爷脑溢血发作后,因为医院“一床难求”,半年左右转过9次医院。每月要支付近1.5万元的医疗费,其中自己承担10%,即1500元左右。出院后仍要奔波于医院做康复训练,受累不说,经济负担也不轻。 

  “乐龄生活圈”推出后,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合作,推出低偿的上门护理服务。市场价120元每小时的康复训练,通过政府“团购”,只需要80元左右。现在,朱大爷只需要每周3次在家接受康复护理即可,1个月的费用仅在八九百元。 

  记者到他家时,只见来自社会机构福寿康的专业康复师金香正在为他做康复训练。老人躺在床上,由康复师为他做被动运动,从肩关节到肘关节、到腕关节;上肢运动做完,老人又转移体位,坐在凳子上接着做康复训练。“我刚来时,老人还无法独立坐在椅子上做康复,现在已经能自己坐着了。” 

  金香介绍,对于脑出血等后遗症而言,90天是康复的黄金期,6个月是最佳时期,超过半年之后,康复的效果就明显降低。但对于很多居家养老的老人而言,往往因为医院排队挂号难、路途遥远等因素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段。 

  “这样的康复上门护理大大方便了我们这种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节约了医疗资源,如果能够纳入医保,肯定能吸引更多的人选择这种居家护理方式。”朱大爷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为居家养老开出更多“绿色通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长三角/专版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深度报道
   第A27版:职场方圆
   第A28版:读者之声
   第A29版:阳光天地
   第A30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5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6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7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8版:教育周刊
   第B19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20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3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4版:人才
“养老院式”服务送到家门口
居家养老的“短板”在哪?
新民晚报深度报道A26“养老院式”服务送到家门口 2012-11-21 2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