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打造“乐龄生活圈”?
早在1979年,上海比全国其他地区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9073”的养老格局渐渐浮出水面。按此规划,上海将使90%的老年人实现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静安区作为全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地处市中心,通过养老机构提供服务的成本极高,目前只有1.15%的老人通过机构享受养老服务。打造“乐龄生活圈”,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就是为了弥补静安区机构养老的“短板”,让老年人尽可能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养老。
■“乐龄生活圈”如何突破居家养老瓶颈?
据统计,静安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8.46万余人,80岁以上老人有1.8万余人。养老资源,尤其是对于一些生病或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医疗护理资源严重短缺。静安区全区只有5个社区医院、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数百名医护人员,相对于有需求的老人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
前几年,居家养老服务重点主要在生活照料,如提供送餐上门、理发、家政服务等。此次打造“乐龄生活圈”,则在此基础上,以专业护理为“突破口”,将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社区照护服务链。
■未来的“乐龄生活圈”将怎样?
按照静安区“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将实现“乐龄生活圈”全覆盖。每个“乐龄生活圈”将辐射2-3个居民区,包括助老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驿站、老年活动室等硬件设施。还将建立“乐龄生活圈”项目的细化指标,包括老人对服务满意率、助老服务员接受培训或持证上岗率、老年健康档案建档率、老年出入设施方便度、独居老人煤气泄露报警装置等,都将列入指标范围。由政府部门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让老人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质居家养老服务。
【相关链接】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在“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上指出,智能化养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要把智能化养老列为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作为老龄工作的重点,以智能化引领养老服务方式转变。
据了解,智能化养老是运用智能控制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老年服务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