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例】
一见钟情的基础,让我和许龙吟(化名)的交往轻松又自然。随着交往的加深,我越来越欣赏许龙吟眉宇间透露出的自信与睿智,他那一副沉稳精明与得体的谈吐,无论出现在哪种场合,都是那么引人注目:15岁上大学,19岁读研究生,提前毕业后又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参加工作尚不足两年,已是某跨国公司驻广东的副总监……
一次约会时,许龙吟的手机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原来是客户打来的,想找许龙吟再商讨一下合同的事。因为不是上班时间,他带上了我。那天,客户搬出许多阻挠合同的理由时,许龙吟从国际金融形势谈到业界最新行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那么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又直切对方要害,那种侃侃而谈的春风得意,令有备而来的客户不得不放弃了一切想法,后来不仅痛快地签了字,还忙不迭地称赞许龙吟不愧是行业的权威人士,并承诺和许龙吟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
我也知道,压在许龙吟身上的担子是很重的,做为一个决策者,也应该有一个释放压力和舒缓精神的空间。从那以后,和他约会时,总会挑选有情调的咖啡厅,这样就能抛开工作上的事务,在轻缓明快的节奏中,一边互诉心曲,一边缓解工作带来的焦虑。不止一次,许龙吟拥着我说:“梅玲,能拥有你这样善解人意的女孩,真是我的幸运,我一定加倍努力,让你做一个幸福的太太。”
结婚后的第七个月,许龙吟升任为地区总代理。不久,深圳某公司准备在广州开发一个项目,在合作过程中,已和许龙吟有过多次交往的该公司老总聘请许龙吟展开对合作商的底细调查。当时该公司的老总提议给他配备一个专业较强的人物时,许龙吟满不在乎地说:“难道你对我还不相信?凭我的水平连这点事都搞不定,哪还能在商界混这么久?”老总不好再说什么。
那段日子,许龙吟比往常更忙碌了,尽管他对房地产开发不很在行,但他自信,凭自己敏锐的眼光、聪慧的才智,不会有太多的问题,更何况,该公司已承诺支付高达100万的咨询费。从许龙吟才华横溢的表情中,我知道他是想异军突起,在不是专业的业务范畴内做出同样令人钦佩的成效来。
在一番审查之后,许龙吟作出了结论:项目确实是合作公司名下的。于是,该公司向开发公司支付了1亿元的项目转让费。可是,当该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赶赴开发区后,却发现另一家公司早已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原来,合作方因三个股东退出了项目,工程早已转让给了别人!该公司拱手交出的1个亿就这样被人凭空骗走了!后来,虽然追回了8000多万元投资,但许龙吟不仅因此在业内身败名裂,还为公司添了笔1000万元的损失赔偿金。董事长不得不将他降职处理。
事情的发展与变化,让许龙吟一蹶不振:一个称得上在商海起伏多年,一直在浪尖上戏水遨游的业界权威,怎么会一下子陷入如此的境地?是许龙吟不够谨慎?还是对方的诈骗伎俩太高?是一贯的胜利冲昏了许龙吟,还是以往的功勋令他变得趾高气昂了?
专家点评
从故事中看出,主人公许龙吟是位事业成功人士,他的成功是璀璨的,他的名气是汗水辛勤浇灌的。但是,在如日中天的辉煌中,许多人染上了习惯于超专业的呼风唤雨,对不懂的行业照样想指手画脚,处处显示自己“非凡”的才干,最终因隔行如隔山,或因百密而一疏,从往日的呼风唤雨直到摔个头破血流甚至跌到一败涂地。这些人,往往至此时还不能正视自己已患上了“权威傲慢症”的心理疾病。
顾名思义,权威型傲慢症是指一些业内专业人士因长期成功,产生的一种“唯我独尊”,听不见旁人意见的狂妄自大表现。如今,权威傲慢症几乎已成了部分专家、学者、名人、明星、成功人士的通病,长期的鲜花和掌声让他们变得自大、自满、自恋,并且经常以全才自居,于是,出现了“权威”跨专业“指点迷津”的怪象。而且,由于自身光环的作用,一般人因他们的信誉度,旁人对许多背离事实,脱离实际的“误导”言论依然崇拜、仰慕、信任。最终不仅自身遭受重大损失,“权威”人士也从“名声大振”狂跌至“声名狼藉”,最终引火烧身,咎由自取。
权威傲慢症是一股流弊,小,可导致商家失信,商人失德;大,可造成市场秩序失去规范。因此,奉劝“权威人士”能对自己的“权威”有个正确的认知,以免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负面效应。
那么,权威人士该如何防止出现权威傲慢症呢?首先,权威人士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有个正确的评估,不管自己在本行业拥有多高的权威性和知名度,做到不跨行业、专业“指导”,时刻保持“骄兵必败”的谨慎态度;其次,权威人士要注意懂得与环境中各方人士客观平等相处的心态和技巧,学习如何科学地吸取他人的意见。因为个人的力量、见识,尽管在一定的范围内也许会有着某种特殊的完美,但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最好的清醒剂。最后,如确信自己有了该病的症状或已患上了“权威傲慢症”,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通过重新认知等一系列的心理治疗程序,在不长的时间内即可摆脱困扰。
刘长柏(心理咨询师)
心理邮箱:ldgzy2000pi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