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000户低保困难老人家庭提供居室适老改造服务,是2012年市政府实事项目,截至10月底已筛选改造户数1003户,签约1003户,实施改造900户,完成改造746户。近日,记者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对杨浦区适老改造调研中了解到:适老改造志愿者在硬件改造中融入了不可或缺的“软服务”。
掌握个体差异
杨浦区12个街道、100户老人、20来个志愿者一同经历了今年的适老改造。从上门评估、签署改造方案、帮助老人搬家到施工中上门巡视,都少不了志愿者。
85岁的万阿婆是独居老人,从1979年起就住进了工人新村。如今,她的老伴去世,四个子女都在别处。今年“十一”前,万阿婆家完成了适老改造。从7月改造评估到9月底竣工,跟万阿婆打交道最多的人就是志愿者沈惠英。59岁的沈惠英退休前是企业工会干部,除了万阿婆,她还要负责联系其他4户适老改造家庭。
“每位志愿者联系5户老人。”杨浦区老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谢淑珍说,适老改造的目标有3个:安全、无障碍、整洁;但每位老人的情况都不同,志愿者多联系几户老人,才能既知晓社区老人的群体需求,又掌握个体差异,在评估报告中“有的放矢”。
说明经费用途
评估下来,万阿婆最需要改造的是厨房和卫生间,改造费用在1.9万元左右。“改造钱花了多少,花在哪里,我们都知情。”万阿婆的小女儿告诉记者,在为改造方案签字的时候,志愿者就把改造经费告知了老人和家属。
“所有改造经费都是政府预算的一部分,政府为改造花了多少钱,应该公开。”谢淑珍说,志愿者要做“阳光改造”的信息传递员,特别向老人们说明改造经费户均1.9万元不是“大锅饭”,而是视综合评估结果而定,有的工程大一点,有的工程小一点。
“而且,公共资源有限,更要保障改造真正造福老人。如果房子产权人是老人的子女,在改造前,我们要跟他们签订协议,保障改造后的房子要供老人居住,起码住3年。”谢淑珍说。
协调突发情况
一位老人家的改造工程完成了,但老人有点驼背,她觉得标准高度的灶台高了点。工程队认为返工费时费力也费钱。最后,志愿者给出了协调方案:老人的子女买来嵌入式煤气灶,工程队花费350元为老人重新安装。改造中,这样的“突发情况”不罕见,志愿者就要做“突发情况”的协调者。
20来个志愿者大都是“年轻的老人”,最小的也快60岁了。经历了这次适老改造,志愿者们都练成了“社区通”,“申城的适老改造才刚刚开始,我们需要更多的‘社区通’。”谢淑珍说。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