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现场感,就是不要离开本体,或者说和本体保持同步。这个“感”,近似于“感觉”,又不同于“感觉”,它是感觉的总部,比感觉更自觉、更主动、更永恒。
就像一棵树上的花朵虽然有别,根却只有一个,这个“根”,就是现场感。热是感,冷是感,饥是感,寒是感,疼是感,痛是感,都是感。热、冷、饥、寒、疼、痛有别,但“感”无分别。这个无分别的“感”,也许就是本质所在,就是整体所在,就是永恒生命力所在。由此可知,只有进入这个“感”,才能进入平等。
具体来说,吃饭时要明明白白地尝到每一口饭菜的味道;喝茶时要明明白白地让口唇、舌头、喉咙、食道感觉到,明明白白地跟踪它,一直到胃里;走路时要明明白白地觉到每一步提、移、落、触的过程;睡觉时要明明白白地听到自己的心跳;说话时要明明白白听到自己在说什么;起心动念时要明明白白知道如何“起”,如何“动”,如何“落”,等等。
之于生命来讲,这个“明明白白”太重要了。如果我们在品“这一口”茶时错过了茶,我们即使把《茶经》背个滚瓜烂熟,也找不到茶。如果我们在喝“这一口”水时错过了水,我们即使泡在大海里,也找不到水。
当我们体尝过一段时间“现场感”之后,就会发现“感觉”比“思想”离本体更近,离安详更近,离喜悦更近,也离能量更近。就是说,它更有价值。这从能量的补充上我们可以切实体会到,如果思想没有停止,或者说是意识没有关闭,能量是无法有效补充的。
“感”是我们和大本体的通道,它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发生,它本质上是我们的“神”,是一种来自整体性的能量。
当一个人的“感”打开,喜悦之泉就会打开,这时,幸福就不再是装在杯里的水,而是源源不断地流淌。现在有不少人在讲成功学,但大多在讲如何把水存在壶里,倒在杯里,而不是让它汩汩流淌,源源不断。就是说,他讲的还是流的原理,不是源的原理。有了源,就有了一切,因为源来自大本体。“泉水在山乃清,会心当下即是”,“是”什么?真之所在,美之所在,这个“是”,正是通过现场感获得的。如果我们舍近求远,舍本求末,结果是一生都在追逐,到头来既见不到“山”,也见不到“水”,当然也见不到“心”。
一个人如果找不到现场感,要想做到妥善是不可能的。比如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打开水龙头往桶里接水,心想还得等一会儿才能接满,就去干别的事了,可是这一干,就把接水的事给忘了,结果让水溢了一地。再比如上网,本来是要到网上搜索一句话的,但搜着搜着,就被别的信息勾引跑了,上网的初衷被忘得一干二净,有时一两个小时都浑然不觉。正是因为走得太远,我们常常忘了因何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