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岁末。第19届“蓝天下的至爱”如期而至,历时43天的申城“募捐季”由此拉开大幕。
连续19年全民参与的“至爱”已是城市气质,在大气谦和、精致典雅之外,申城还有“向善向上”的淳朴与热情;这也让人们喜欢上海,多了一个理由。而要让更多市民乐于“向善向上”,尚须更多激励与保障。
2008年,汶川大地震激发了全社会的慈善热情,全国慈善捐赠呈现“井喷”状态。到了2011年,由于“郭美美”事件,慈善公益组织遭到普遍的舆论质疑。但这个事件本身,并不能改变慈善公益的壮大趋势。最近3年,在申城慈善事业发展格局中,无论是公募基金会,还是非公募基金会均保持“成长态势”;其中,全市49家公募基金会最近3年募捐所得合计达40.66亿元,依然是申城慈善的“绝对主力”。作为有资格面向全社会公开募捐的公益机构——公募基金会保持“绝对主力”的优势纪录背后,是全体市民、爱心企业巨大慈善能量的持续释放。
人们究竟为何慈善?复旦大学和市慈善基金会2009年对万名申城市民的大型问卷调查表明,69.9%的市民选择助人为乐;34.3%选择同情、怜悯;28.4%选择回报社会;8.5%选择党和政府号召;5.5%选择组织要求。可见,市民参与慈善公益“主动机”是“个人善念”,而应组织要求和政府号召的外在动机相对较少,这是公民社会公益进步的一个重要信号。
但,即便一个孤立的破坏性事件并不能动摇人们“向善向上”的意志,公益组织、政府机构也不能不对此保持足够的警醒,不能不创新制度设计来激发更多善念,保障更多善举。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2年申城“募捐季”到来之前,一系列与慈善公益相关的利好已付诸实施。今年9月,《上海市募捐条例》实施,依据这部地方法规,上海在全国首创了由政府监管的“全市统一募捐信息服务平台”,所有公募组织的募捐活动都必须依法公示,以此保障信息公开。上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开始在上海试点,所有提供了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依据服务时间和质量将得到最高“五星”的评级,并由此得到就业、入伍等种种优先奖励。
最后,笔者很乐于引用申城101岁慈善老人张明为的事迹与广大市民共勉。这位老人一生不懈奋斗创造了巨大财富,他笃信“教育强国”,30年捐资助学近亿元。新年里,他仍将以静水深流的激情,继续他的“永动慈善”。慈善何以“永动”?张明为老人以为,那与善念有关,与善举有关,更与善念和善举的激励与保障有关。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