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图有真相”的背后
何小手
  何小手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于不同目的消费莫言的现象层出不穷,而关于他获奖的牵强解读也一时甚嚣尘上。此次在瑞典的演讲被中国网民寄予厚望,不仅因为它是颁奖行程的重要环节,在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诞生了不少经典,还在于,人们期待他能诠释自己的角色。不出所料,他在演讲前接受采访时提到,“诺贝尔文学奖是颁给我个人的,不是颁给国家的。”并表示希望借此机会让大众关注中国文学;而在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过程中,也流露出自己对“舆论关切”的回应。

  “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这是他关于自己文学含义的一种解读。对于演讲的另外两个关键词,理解与宽容,他说,“当所有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人不哭,当哭成为表演时,更该允许有人不哭。”这既是他经历苦难后的对人性的感悟,无疑也是对部分人疑问的解答。

  强迫表态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舆论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行业早就存在,表态取代论证,恰恰迎合了信息时代读题的消费倾向。如今在网络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当然,这其中更与当下的社会心态有关,有的人之所以强迫他人表态,就在于希望藉此营销个人的价值观。殊不知,个人的视野,以及作为公众人物所承受的重负,决定了他只能回答有限的问题。

  读题对应的是读图,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有图有真相”。过去几天,有两个相关议题值得反思,一是发生在纽约的,面对即将被撞的韩裔美国人,摄影师为追求“有图有真相”而没有选择救人;二是发生在河南的“桥坚强”现象,很多网友看到一张用木头支撑的桩基的图片,便认定该桥为豆腐渣工程。事实上,当地官方经核实后回应称,该桥系抗战时期由日本人建造,已废弃33年。前者其实是一个老话题,尤其在新闻领域,记者的职业本能和道德要求往往发生冲突;后一个现象则表现了当下中国舆论生态的一个局部,文字的论证在微博这样的社交场合中逐渐显得无能为力,取而代之的是图,真相与图片相依相伴,成为很多人表态的依据。

  网络助长了人们的读图趣味,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面临诸多挑战。最近在某次媒体论坛上,有学者认为,报纸在中国的寿命不会超过十年。无独有偶,《金融时报》德国版因为亏损严重,于近日停刊。关于报纸“消亡论”,有种针锋相对的看法是,消亡的只是纸这种传播介质,报纸所赖以生存的专业报道态度,尤其是深度报道,仍将是今后权威信息的主要来源。当纷繁的网络信息、各种小道消息影响人们判断,并助长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有图有真相”的时候,传统媒体或许不是被放弃,而是被赋予新的重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基金专版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4版:品牌透视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让更多市民乐于“向善向上”
1万亿折射的问题
“农民工擦地”体现城市共同体意识
“有图有真相”的背后
媒体视点
“药引子”
只罚款不扣分让谁心安?
新民晚报评论A04“有图有真相”的背后 2012-12-10 2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