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物的选择标准很快就出来了
三人一拍即合。《感动中国》的金标准这么容易就出台了?朱波觉得收获很大,但这收获来得太容易,是不是他们忘了什么东西?
果然,第二天,朱波在遇到一个媒体圈朋友的时候,谈起了未来的《感动中国》蓝图。说起感动的标准,朱波胸有成竹地侃了一番。
没想到对方比他还胸有成竹:“这事没戏,成不了!你看,你的标准很好,可是这些和大多数媒体的眼光没有多大距离。很可能你选的这些人都是其他媒体报道过的,对观众来说太熟悉了,谁还愿意再看一遍他们的事迹?可如果你们选其他媒体没报道过的,观众不熟悉,你一台晚会,有几分钟时间?报道一次,凭什么立得住呢?”朱波犹如被当头泼了盆冷水,他们太想制作一个和别的媒体不同的东西,却忽略了大多数媒体的存在。短短一番话,让朱波半天没回过神。
又是新一轮的策划会。《感动中国》的标准重新被讨论,节目主管领导陈虻,主持人白岩松还有很多节目编导都参与进来。按照新闻标准梳理的人物被一一列举出来,按照道德标准梳理出来的人物也被列举,甚至还有更多的角度。白岩松后来在他的书中描述当时的情景:“各种各样的建议被提出,又在越来越多的烟雾中被否决,不是不符合理想,就是不符合操作,或者太没有国情观念。”
还是陈虻最后定下了基调:“新闻因素不是不考虑,但不能考虑太多,其他媒体的存在不能忽视,但也不能过于重视。我们选择感动自己的人,无论是否曾经引起轰动,是否造成轰动。《感动中国》的核心在于人的心灵,我们要发现这一年中曾经有的一种感动,并把它凝固下来,化为一种力量,在人们心里留下一点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记忆。媒体人有着和普通观众一样的对生活的理解,只不过眼界更宽,表达更熟练,现在《感动中国》就是要把感动我们的浓缩出来,表达出来,就一定能感动观众。”队伍又回到原来的方向,经过一番波折,从内心出发成为一种原则,“真实”一直是新闻的最基础准则,现在仍然是《感动中国》的准则,只不过针对的不是事实,而是向事实之下更深一层,节目内容要与所有普通人真正的喜怒哀乐合上节拍。
感动我们的就能感动大家,就能感动所有的观众。依据这个原则,《感动中国》人物的选择标准很快就出来了: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1.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3.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4.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5.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虽然只有短短的252个字,但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过程。
简单的总则中提到了“年度”、“影响”和“感动”三个概念,限定了时间、特征和内核,也就是新鲜、重要、感动。但也不仅如此,细细琢磨,时间的限定又不是特别的严格,而感动同样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下面的细则大致框定了几种类型,细看之下,这是从宏观向细节的收缩,从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到个人故事的延伸,从雄伟宏大向细致柔软过渡。也就是说,这仍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每个字都在强调,这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格力量的人,无论是哪方面的力量。
人物的标准制定下来,仅仅是迈出了一步。《感动中国》既然是冠以中国的名义,这些人物当然不会是节目组选出来的,它还需要一个程序,由最合适的人参与意见,评选出真正能够感动中国的人。《感动中国》节目组成立了一个新的小组,目标是联络国内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人物,组成一个推选委员会。他们圈定了很多人,著名知识分子、媒介人士、大学教授、著名艺术家等等。几轮的筛选申报下来,有30多人的名字出现在一张纸上。这就是《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推选委员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