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上海市血管系统疾病中心)景在平教授领衔其创新团队开展的“腔内隔绝术微创治疗升主动脉夹层”研究结果于去年被国际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接受并发表。JACC作为美国心脏病学会官方杂志,是关注心血管领域临床进展的顶级杂志。这篇论文的发表成为我国主动脉疾病腔内微创治疗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又一标志。
主动脉扩张病是最为凶险的血管系统疾病之一,可在短期内导致主动脉破裂造成患者死亡。动脉夹层是指由于血管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从而导致一系列包括撕裂样疼痛在内的表现,严重的可能出现心衰、晕厥,甚至突然死亡,多数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主动脉是身体的主干血管,承受直接来自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巨大,出现内膜层撕裂,如果不进行恰当和及时的治疗,破裂的机会非常大,从而引发死亡风险。除此之外,即使患者得以存活,因假腔的扩大和压力的增加,真腔血管的血流量降低,则会导致主动脉供血区域的脏器缺血。
开胸人工血管置换一直以来是升主动脉夹层的传统治疗方法,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简称)报道升主动脉夹层开放手术死亡率可达26%,而且,28%升主动脉夹层由于心肺功能不好等多种原因被认为不适宜急诊开放手术,这部分病人往往只能在急性期采取保守治疗,他们的死亡率据报道可达58%。如何治疗这种开放手术风险过高、单纯药物治疗死亡率也高的疾病,改善这一部分患者的生存率,是临床的一大难题。这样一个“雷区”,使得大家谈“升主动脉夹层”色变。
能否将腔内隔绝术应用于升主动脉夹层的微创治疗呢?升主动脉解剖学特点复杂,前有冠脉、瓣膜、心脏,后有供应脑部血供的颈、椎动脉,加之升主动脉夹层的危重性,国外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使得升主动脉夹层被喻为腔内微创治疗的“禁区”。
血管外科的临床创新团队于1997年在国内首例成功采用腔内隔绝术(EVGE)微创治疗腹主动脉瘤,1998年首例成功实施了胸主动脉夹层的EVGE,积累了腔内微创治疗主动脉扩张病的宝贵经验。近年来,创新团队对以中国人升主动脉的形态学数据为基础的大口径、短段的新型腔内移植物及其输送系统,反复开展了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在无数次的论证之后,最终应用于临床,为命悬一线、极度虚弱的升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了腔内隔绝术微创治疗并获成功,至今无一例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最早一例已随访三年。
景在平(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