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炯强 马亚宁)这几天天气湿冷,许多上海市民家里开着空调,仍感觉丝丝冷风透窗而入。针对“南方是否能像北方一样集中供暖”这一热议话题,同济大学教授谭洪卫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对本市大多数居民楼和建筑物,眼下与其争论是否集中“供”暖,不如先考虑如何“保”暖。因为,“保暖”是“供暖”的前提。记者从市科委获悉,上海尚未启动集中供暖或供热技术试点或示范,但对智能电网、节能建筑、绿色制冷等分布式供能技术多有探索。 上海近年启动了多种类型的供能研究和示范,并不断寻找太阳能、风能、江水源热泵等新型绿色能源应用可能。不过,这些能源技术主要集中于夏季节能、低碳减排、保障大电网安全等领域,未涉及冬季制热。目前少量新建高档小区或商务楼宇提供24小时热水或地暖服务,主要是开发商为提高楼宇品质在建筑开发中集成“增值服务”,难免会大大提高后续使用中的物业费和电费。
(相关报道见A4版·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