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栏以一个“减”字评说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新风,笔者出席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时也深有同感。与此同时,我发现会上也有地方在做加法。
周六下午预备会结束时,我所在的静安区一组组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宋妍说:“大家可以把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局的预算草案报告带回家,晚上好好准备审议。”不少代表照办。把报告带回“加班”的结果就是,审议时发言质量提高了。没有歌功颂德,也不泛泛而谈,代表发言时语速加快,直奔主题。审议中加入了悉心调研的数据,加入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批评和建议。而这一切,是为让上海天更蓝,水更清,民众生活更美好。
此消彼长。减的是形式,加的是内容。减的是发言中的水分,加的是“干货”。
未来5年,新一届政府的计划中有许多加法,标杆在往上升,数据要往上走。唯有汇聚更多民智民意,有更多观察的眼睛和思考的角度加入,才会给政府的决策加分。
(作者为本报记者、市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