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保卫滇池的普通农民
刘姝威是第一届《感动中国》人物,入选理由,是因为她以一篇600字内参短文,揭露上市公司蓝田股份的资金骗局,顶着诉讼压力,冒着死亡威胁,给一个国家和民族敲响警钟的勇敢义举。
朱波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位令人尊敬的女性,是许多人都看过的那期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王志就“蓝田事件”对她进行了40分钟的采访,镜头里的刘姝威看上去冷静而坚毅,直到说起她受到人身安全威胁后,治安巡逻的警察黄肃对她说了一句“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你不要怕,我支持你”时,她眼圈泛红,开始哽咽。这个镜头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也在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的短片里,再度播出。
朱波在确定刘姝威作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人选的前后,也跟王志谈起过这件事情,王志透露,刘姝威当时的境况其实是糟糕的,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她敏感而且憔悴,而且极度需要理解和支持。这样专属于女人的柔软和脆弱,让朱波觉得很真实,这与他后来所接触到的刘姝威那么一致。她并不是一个英雄,因为英雄除了具备常人不具备的勇气和毅力外,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是刘姝威曾经明确地说,如果她知道600字的短文会让她陷入如此的困境,她绝对不会写,不会发表。但她绝对是一个专业而有良知的学者,在她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本分、独立、良知,与韧性。也有人觉得不妥,她不就是写了篇文章嘛,怎么就感动中国了?但是朱波坚持认为,一个知识分子,勇于揭露骗局,对社会的关爱拳拳,坚持真理的风骨凛然,代表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值得鼓励。
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里,也有这么一位侠义女子,她叫陈晓兰,曾经是上海一家医院的普通医生,她10年来坚持不懈地与医疗腐败现象顽强斗争,孤独而悲辛地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她曾32次自费进京,向国家药品监督局等部门反映上海部分医疗机构存在“使用假劣医疗器械”问题,坚持打击假冒伪劣药品、非法医疗器械九年不辍,先后有七种非法医疗器械被打掉。为了获得证据,她不惜亲身试用这些有可能危害健康的器械,冒着生命危险为患者维权;哪怕丢掉了工作,受到人身威胁,她也不言放弃。而这一切,也只是因为她内心对自己从小向往的医生职业,拥有一种神圣的情感,她不想看到自己视若珍宝的白大衣上,染上伪劣腐败和唯利是图的污点。朱波记得,在那一年的录制现场,每每说起白大褂,陈晓兰总是忍不住眼泪。由于坚持揭露行业潜规则,她曾被单位变相解除职位,也曾在50岁的时候就无奈地退休。她已经没有办法穿上白大褂,甚至没有一张穿着白大褂的照片,说及此,她悲伤地叹息着,“38年的医龄了,是吧……”
这样的女子,她们看上去辛劳而疲惫,甚至有一些被磨损的悲苦。但是她们却仍然那么优雅和美丽,因为在她们心中,有那么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奔涌着,延展着,她们敢于以一己之力对抗黑暗,太阳一般,闪耀着母性的慈悲,与光明的正义。
在《感动中国》人物里,还有一位保卫滇池的普通农民张正祥,多年来以一己之力与破坏滇池环境的不法矿主作斗争,付出了惨重代价,也是一位坚持正义的人物。
后来,朱波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生活中,他会特别尊重那些在自己的职业中,坚持原则和真理的人们,他们或许只是守住了本分,但是在良知和勇气成为稀有资源的当今中国社会,这样的坚守,显得如此苦心孤诣,如此难能可贵。而他也期待着,越来越多这样的人,能走上《感动中国》的舞台。“所有能鼓励我们,鼓舞我们的人物在这个现代社会中,都将留下他们坚强的背影。我们希望感动不是一件奢侈品,它是能够与我们相伴的生活常态。”
田世国与陈玉蓉,一个捐肾救母,一个割肝救子,生命因亲情而伟大。这类人物的入选,也是感动中国价值观的一大突破——为家人奉献也能感动中国……人们常常赞颂母爱,用尽各种饱含眷恋和敬意的句子。2004年9月的一天,当朱波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孝子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新闻时,他脑子里立刻冒出了这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