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民生
教育和卫生都是民生,而体育实际上是教育与卫生的综合载体,既有教育功能,又有健康功能。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并深深融入教育之中,同时又与卫生密不可分。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将健康防线往前推进一大步。这不仅省下了看病、吃药、打针的钱,提升了生活质量,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医疗保障的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体育融入民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上海已经具备了将体育作为民生的基本条件。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国际上通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上海中心城区的恩格尔系数在33%,郊区为37%。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30%至40%之间的为富裕。上海市民除了吃、穿等日常所需外,已有一定经济实力来进行体育消费。
深入的数据显示,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体质达标率平均高于不锻炼人群2个百分点,体质优秀率更是高出了9个百分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通过科学、合理、常态化、长效化的健身锻炼,可以获得健康。
体育是兴趣
培养体育兴趣永远不会太晚。有人会说没场地,没时间,这些都是借口。过去两年,即便我的工作再繁忙,每天我都会坚持走1万步。整个锻炼过程只需要一双舒适的鞋子,以及持之以恒的动力就可以完成。尽管我的工作节奏很快,但我总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沛的体力,血糖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专家建议,可以根据年龄和身体情况,选择1到2个喜欢并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成为这个项目的“粉丝”,每年去体育场馆观看6至8场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并且学会这个项目的基本动作,经常锻炼。发展对体育的兴趣,就能坚持这份参与的决心。
体育是互动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市体育局将继续按照《上海市市民健身条例》的规定,加大对市民体育健身工作的投入。今年将再建60条百姓健身步道、20个百姓健身房、10个百姓游泳池。同时在“500米健身体育圈”的基础上,启动“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
市民运动会激发了上海人民的体育热情,我们在对市民运动会比赛项目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市民喜欢的项目和活动,今年起举办“百万市民体育大联赛”,月月有赛事,季季有活动,让百姓在互动中感受体育的热力。同时,互动的过程也是社交的过程。感受了身体通过锻炼后获得的愉悦,并且找到了交流的对象,精神上也获得了社交的满足。这是一种双重的健康。
健康,同样需要专家来指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将继续推进。强化示范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管理,开展市民体质中期监测、创建市级示范性体质检测中心,加强市民健身的科学指导,推进体育与养生、医疗、保健、康复的融合。
城市节奏在加快,现代人的身心健康藏着隐患。用体育作为武器,抵挡健康危害。享受体育生活,享受幸福人生,做一个快乐的城市体育人。
人人充满活力,上海更加美丽。
(本文为李毓毅局长在首届新民健康大讲堂启动仪式上的演讲摘要)
本报记者 华心怡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