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类健康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疾病之中,排行首位的是心血管疾病,“第二名”就是骨关节炎。尤其在老年人口中,它成为老年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失去生活乐趣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个骨科医生,戴院士遗憾地表示,对于这种常见疾病目前的医疗水平并不能将它根本治愈。
无法治愈,那患上关节炎该怎么办呢?今年78岁的戴院士精神矍铄,步履轻盈,但其实他也患有骨关节炎。“关节炎可以伴我终身,但只要尽早认真对待,就可能不影响我的生活,不需要进一步开刀或者吃过多药。医学上说骨关节炎一旦发生就将与我们长期共存(living with),而我提出要与它友好相处(living well with)”。
对此,戴院士提出“六步干预法”,即认识疾病、尽早就医、制定治疗方案、适当运动、与保健医师协调一致及保持生活平衡,以此来缓解骨关节炎的症状,减缓病情发展,控制疾病发展进度。
关节炎是常见病,无法治愈但能缓解
要认识骨关节炎,首先要了解骨头和关节,尤其是承受人类体重的关节。人无骨则不立,骨无节则不活,没有骨头人站不起来,没有关节就无法保持人类的活动。说到骨关节炎的发病原因,戴院士认为有几个影响因素无法避免。其一是遗传,另一个是随着年龄增长关节的自然老化,第三是性别的影响——女性发生骨关节炎的比例远高于男性。
除此之外,另一些因素则能够控制和预防,例如体重、损伤或肌肉力量减退等。体重每增加1公斤,膝关节承受的压力将增加2-3公斤,关节受到的磨损或慢性损伤也就越多,因此减轻体重将有利于保护关节。一些患者由于疾病或受伤卧床不起,肌肉会迅速萎缩,关节会慢慢僵硬,骨头会疏松并产生软骨和韧带退行性改变等等。
戴院士介绍,骨关节炎的四种病理改变发生于软骨、软骨下骨、滑膜和关节液,可形成骨赘。临床表现是疼痛或压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与晨僵,以及肌肉无力和失衡感。他说:“如果你白天活动觉得关节还挺利索,但是睡一觉起来感到关节非常僵硬,需要活动一段时间才能慢慢恢复;工作坐了较长时间没动,站起来觉得非常别扭,或者常常觉得不平衡、打软腿,那就可能是骨关节炎,需要尽早就医。”
尽早就医,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骨关节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恶化会加快,因此一旦确诊必须尽早开始治疗。控制体重、理疗和职业训练、运动训练、药物等都是治疗的方法。“我们可以做物理治疗,做按摩、水摩,理疗,做电刺激,可以戴一些护膝、护腕、护肘去保护这些关节,当然我们也可以吃药等等。”戴院士提出,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例如一个超重的病人,减轻体重可能是最先要做的事。
征询医师建议,科学有效“适当运动”
在戴院士看来,最难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适当运动”。“有人会告诉你,你已经生了骨关节炎,所以关节不要多动”,戴院士认为,“不出门”“一直坐着”都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关节软骨没有血管,靠关节液维持营养,只有关节活动,关节液滑来滑去,才能把营养供应给软骨并把代谢产物带走。而且适当的活动还能锻炼肌肉,防止肌肉萎缩。 “所以,适当锻炼是有效的骨关节炎治疗方法。适当的活动可以减轻疼痛,防治僵硬,防止畸形,”戴院士说。不仅如此,适当活动还有助于改善病人心理状态,开心愉悦,和全身的健康。
“适当活动”包括寻找到适合的运动方式以及选择适当的运动量。而所有运动应该征询医生的建议,并与保健医生协调一致,与医生共同制定和修订计划方案,并严格执行。适当运动量的基本原则是:关节出现红、肿、热、痛时暂停,不做导致疼痛的锻炼,勿过多、过剧,以及“二小时原则”:活动后休息两个小时不适和疲累可完全消失,第二天醒来不会出现肿胀、疼痛。
举重、下蹲/起立活动、长距离跑步等运动对关节有巨大冲击力,这类活动就应当减少,戴院士建议选择一些对关节冲击和压力较小的运动,例如:柔和的舞蹈、瑜珈或太极。“其实最好的一个锻炼方法是散步,它没有很大的冲击力,对关节的压力不算最大。比跑步好,比上下楼梯更好,”他说,“一般来讲,超过40岁,特别是超过50岁以后,我个人不主张爬楼梯训练。因为爬楼梯膝盖从弯曲到伸直的时候磨损最厉害。关节受到的力至少是体重6倍以上,有的人甚至到10倍。”戴院士还推荐水中活动,例如游泳或水中行走。他解释,水的浮力可以把体重明显减轻,这时候活动关节,既能锻炼肌肉,又能使得关节做全幅度活动,而关节仅受到最少的磨损和压力。
保持工作与休息的平衡也同样重要
普通白领青年在工作日繁忙工作,周末集中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的方式,戴院士并不赞成,每天早起半小时或晚餐前预留一点时间散散步是更好的锻炼方式。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