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国家艺术杂志/海外艺评
     
本版列表新闻
~~~——解读西班牙装置艺术与环境的实用关系
     
2013年02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贴个新标签,添个新名头
——解读西班牙装置艺术与环境的实用关系
朱平 沈晓琰
■ 玻璃的装置,图案由一组抽象的人物形态构成,剪影构成的人正在劳动的身影富有情趣(马德里)
■ 巨大的蝎子朝你扑过来,使过路人都要瞧一瞧,街边的装置形象生动而有趣(巴塞罗那)
■ 由老式电视机与啤酒瓶搭成的装置,艺术家使废弃物“起死回生”,更使人产生怀旧的情结(马德里)
■ 悬浮在空中的装置,艺术家用圆形薄片漂浮空中,形成动与静的视觉反差(马德里)
■ 弯曲不规则管道组成的装置,为公园营造氛围,也体现了艺术家对城市装置的实用态度(巴塞罗那)
  ◆ 朱平(巴黎) 文

  本版摄影  沈晓琰

  最近为了一场西班牙新年艺术展,我只身从巴黎来到了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结果让我颇有感触。因为我惊觉到装置艺术在西方的主流地位已是不容小觑,我接触的许多艺术家、雕塑家都表示愿意再给自己添上一个“城市装置艺术家”的新标签,装置不仅是当今各大双年展、艺术展的宠儿,更在城市的街头小巷成为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思考 作品与环境缺一不可

  作为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现代艺术,装置与传统的绘画、雕塑、摄影等相比,所涉及的领域更广,表现的内容也更多元化。比较特别的是,装置艺术往往没有近现代艺术的那种主宰者意识,鲜少引导观赏者往同一个观点上靠,而是更多地去激发人们自己发挥想象,产生私人的艺术享受。因此装置对环境的寄托或是依附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装置作品的成功与否。

  每次去马德里观当代艺术展都会有些小惊喜,一件黑白圆形薄片装饰让阳光成为了装置的一部分,在微妙的角度折射后,薄片上呈现出不规则阴影,在古典的玻璃顶映衬下,简单明净却又不失时尚的感觉让人印象深刻。这些薄片仅仅由几根细线串起,远远望去好像是悬浮在阳光中,又添了份梦幻气息。展厅中央的一组玻璃装置很吸引眼球,一组好似低头劳作的剪影,前头一只双脚行走的猿猴,满地碎玻璃片,这些元素拼凑在一起,像是表现人类进化发展,但将它融入周围的环境后,似乎可以思考得更多。这两件作品都与玻璃有着不解之缘,在艺术宫展出更能激发出观赏者对作品的多元化解读,既可以由环境赋予作品全新的涵义,又可以给环境增添新的变化,我想这恐怕也是装置作品最特别之处了。

  表现 实用性与欣赏性结合

  为了能让观赏者更多地参与到作品之中,装置的最佳舞台其实并非美术博物馆,而是人们能更经常看到的场所,比如公园、马路、大楼。曾经看到过国外一条购物街的某座房顶上有一支巨大的“铅笔”,笔头连着墙壁,好像正准备在墙上创作着什么,整条街景也好像是刚刚完成的画作一般,令经过的人对这条商业街难以忘怀。这样的神来之笔,似乎无意间成为了街道的标记,除了趣味的观赏性,更有了实用性。

  在巴塞罗那街头的“大蝎子”也给了我同样的感受。在路边的凉棚上,一只巨大的卡通版大蝎子正在俯瞰着路上的人们,它并不可怕,原本锋利的一双钳子变得圆滑,微微一笑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对中国人来说,蝎子并不是什么受欢迎的动物,但对于巴塞罗那来说,蝎子却是令人喜爱的。当地市民在乘凉时看到这样一只俏皮的大家伙在面前摇头摆尾,也许就跟我们看到大熊猫时的喜爱相差无几吧。这就是巴塞罗那独特的文化象征,这样的装置只有出现在这里才是最具表现力的,随处歇脚的凉棚、憨态可掬的蝎子,这两个元素的共同点就是司空见惯,在巴塞罗那街头的结合才显得无比顺理成章。反之,如果让这只蝎子寄居在美术馆里,那么就连观赏性都要大打折扣了。

  成本 更须折射环保意识

  除了观赏性与实用性,这只大蝎子还让我看到西班牙人对待地球的温柔。装置看似是木雕材质,实质上却是由一些废弃铁皮拼成的,经过简单的喷漆,就让这些铁皮产生了木头的质感。这样的成本,却能为公共设施增添一抹亮色,实在是精打细算。装置作品有不少体积庞大,消耗材质的成本不得不考虑。

  同样去年的悉尼双年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仅是作品本身,更多的是展出所体现的环保意识。展示绘画作品近500平方米的大仓库仅用了20公斤左右的纱布将作品陈列在观众的头顶上,没有豪华的布景,没有过多的渲染,反而让观者抬头专注到作品的观赏中来。作为最注重环保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时刻不忘对自然的让步。而悉尼双年展是非盈利组织举办的,选址在仓库,既能满足装置作品对场地的要求,更能避免铺张浪费,用最少的成本产生最大的艺术效果。

  对比去年上海的双年展,我不禁感到有些遗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巨大场地的确为装置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一些作品的表达效果却并没能令人惊艳。如高达18米,共18层的千只铁手臂仅是支架就耗材上吨,加上部件一圈圈的布置,耗费的人力更是可想而知。我是早耳闻了这件作品而去的,但真看到的时候我却没那么惊喜了,这么多人力财力投下去效果就真会更好?至少我认为,对于我们中国艺术而言,能在环境问题上做文章的好作品还是太少了。(本文作者为巴黎CREAPOLE高等艺术设计管理学院讲师、本刊特约评论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观点
   第A03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4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03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4版:财经/股海淘金
   第B05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06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07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艺评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贴个新标签,添个新名头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海外艺评B10贴个新标签,添个新名头 2013-02-02 2 2013年02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