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秋(1904-1968),长征时期唯一的红军女将领,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任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本书由长征出版社出版。1.成了石门镇上第一所女校的第一届学生清光绪年间,浙江桐乡石门镇上,有一对张氏兄弟开办了一家米行,大约是顺应了当时的经济形势,生意兴旺,铺面越做越大,兄弟俩便由此发家。
石门镇是个景色秀丽、人杰地灵的地方。自从那条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把镇子一分为二,镇子上的日月就一直浸润在流光溢彩之中。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人们插秧收稻,养蚕织锦,“人家住宅都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百姓生活相对富庶,“衣食足而知礼仪”,致使民风淳厚,除种田养蚕,便是读书、经商。
张记米行的兄弟俩在日子富起来以后,相继娶妻生子,米行的后代们超越前辈的地方,便是能够在塾师的文化启蒙下成长。两房弟兄独数弟弟张品山的五公子学得最像模像样,所学篇目都能滚瓜烂熟,文章作得虽不惊世骇俗,却也金玉其中,一笔好字更是写得锦上添花,名扬石门,因此,人都尊称五公子为五相公。五相公娶妻冯定珍,生下儿子张桐后又得一女,此女乖巧聪慧,两岁即能过目成诵,每逢五相公兴起挥毫,她在一旁睁着双大眼,似能从中品出无限的乐趣来。五相公为此女起名张梧,乳名唤作凤生,是暗合了“留得梧桐在,自有凤凰来”的寓意。继而又想到梧桐为造琴之材,梧桐更和细雨,琴声若巧逢秋雨,便益发的音韵动人,因此又为女儿取号为琴秋。
1912年,石门镇上开办了一所女校,叫做振华女校,是专门培育女孩子的。八岁的张琴秋成了石门镇上第一所女校的第一届学生,和她一起入学的,还有她的表妹钱青。
第一天上课,老师款款地走上讲台,拿出名册,嘱咐道,点到谁的名字谁就起立应一声“到”,然后鞠个躬再坐下去。张琴秋记住了坐
在她后面一排的女生名叫孔德沚。孔德沚年纪稍长,十三四岁,显得庄重而沉稳。没几天,同学之间就熟识起来,孔德沚和张琴秋性情相投,很合得来。又由于钱青是琴秋的表妹,三人之间你来我往,接触自然多起来。孔德沚天然一副以长为贤的姿态,因此琴秋和钱青都亲切地称她为沚姐。但别的同学明里暗里都称她新娘子,虽没有什么恶意,却总使孔德沚有些不好意思。
孔德沚确实是个新娘子,是刚过门不久的沈家媳妇。乌镇的沈家是个开明的家庭,姑爷自小念书,如今已升中学去了杭州,婆婆无意把媳妇一个小小的人儿拴在家里,恰值振华女校开办,婆婆就撺掇着媳妇,说,去吧,也去念书识字去。既是女校,也就打消了婆婆的顾虑和其他一些不必要的担心,都是女孩子在一起,除了念书认字,能有什么呢?孔德沚当然更加高兴,这样一种全新的生活,对她来说,和婚姻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尽管是个新娘子了,可从年龄上,毕竟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
在振华女校,琴秋、孔德沚和钱青三个人亲姐妹似的,每天早上在南皋桥上见面,下午在南皋桥上分手,南皋桥成了她们友谊的见证,留下了她们童年时的记忆。南皋桥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和另一座建成于成化年间的东皋桥都是石门镇上不可不提的风景。两座桥都是单孔石拱桥,桥两侧的石栏上刻着诗词图案。桥高十多米,桥上石阶不下百级。当初建桥的意义主要在于方便水陆交通,久而久之,桥成为无声的文化,成为石门镇上一道别致的人文景观。
自然经济的发展使养蚕和植桑逐渐分化成两个门类,于是石门镇上开始出现了桑秧行和桑叶行的经营。五相公于读书之余也抓住时机,开设了一家桑秧行一家桑叶行,随着儿女渐长,仅靠几十亩地和两口鱼塘的自给自足已经动摇,生活开始在五相公的肩头施加重量。在琴秋之后,张家又添一女张兰;给儿子张桐相中的一门亲,也需要彩礼下聘。
每天早起,从东皋桥到南皋桥的河面上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有几百条,除了运送客户头年订购的桑叶,也和养蚕人家直接交易,现买现卖,这里每一天的贸易量大约总在一万担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