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应该都会期待自己有这样一个神奇老爸——他会用面团、水果、植物发电,拿紫甘蓝等蔬菜制隐形药水写密信,给自家种的小蘑菇做自动浇水器……
70后的孙海霄,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称奇的老爸。当越来越多的孩子面对一个个被培训班、练习册塞得满满的假期时,在本市从事企业质量管理的孙爸爸,却用一个个科学小实验,串起7岁儿子的假期和闲暇时光。不仅如此,在网络论坛,这位“Sunny爸爸”组织的“疯狂的面团”“007探案”“植物发电站”等儿童科学探索活动,吸引不少好奇小子成为忠实粉丝。
买玩具不如“陪玩”
孙海霄告诉记者,儿子两岁前,因为工作关系,全家人曾在美国住过一段时间。当地社区内,很多家庭经常自发组成“playgroup(游戏团体)”,为孩子们创造集体游戏的机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回国后,他发现,邻居间孩子们的交流并不多,而且随着儿子年龄渐渐增大,买来的新玩具玩过几次之后,他也会很快失去兴趣。
“不是玩具太少,而是孩子需要更多的亲子沟通、和伙伴交流的机会。”孙海霄笑言,也或许是自己内心还是个没有玩够的“大男孩”,因此,他乐此不疲地扎进了孩子的世界。
(下转A6版) (上接1版)
“有探究精神,会动手,有好奇心和创造力。”这是孙海霄对儿子的期望,他认为这比分数更重要。现在的孩子缺少接触自然、观察自然的机会,孙海霄就自己先报名参加植物园的“生态讲解员”培训,认识每一株植物的名字和特性,再带着儿子一起当“动物探员”,夜访植物园,探究昆虫的奥秘。他是小区里有名的“孩子王”,他先将装有线索纸条的盒子藏在小区各个角落,然后带着孩子们“寻宝”;或是组织大家一起研究肥皂水配方,吹出超级大泡泡。
寻常物件有“魔力”
“Sunny爸爸”的实验,用的都是身边寻常的物件,好做又好玩。
孙海霄从国外科技网站上发现了“导电面团”的配方,并加以改进——面粉、水、食用盐、油、醋,按照一定比例揉在一起,能神奇地产生电流。孙海霄还发现,如果加上塔塔粉,利用它含有的酒石酸,可以使面团的导电性更好。随后,一系列有趣的“水果电池”“植物微电站”也相继登场。橙子一分为二,用导线串联起来,分别插入5角硬币和钥匙,小盆栽中插上钢钉和铜丝,以土壤为介质,都能点亮小灯泡!
他用锡纸当导线,教孩子拼装“纸电路”,觉得儿子的怪物面具不够特别,他在怪物的眼睛上装上纸电路和LED小灯泡,让怪物眨起眼睛;他带着儿子捡来别人扔掉的荧光棒,拆下电路,装在普通的飞盘上,在夜空中映照出孩子惊喜的脸庞。
书房变成小“工厂”
焊枪、电烙铁、万用表、示波器、显微镜、各种电子元器件……孙海霄家的书房变成了一间小“工厂”。每天,儿子上学前,第一件事就是进书房看看,爸爸又连夜鼓捣出什么奇怪的新玩意;做完作业的奖励,也是去“制造工厂”工作一会。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接触这些工具会有危险,孙海霄却觉得,与其避之不及,不如让孩子学会使用方法。儿子小小年纪就跟着老爸一起焊接出玩具小车,小车内装有光敏电阻,可以跟着手电筒的光线前进。一次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看到一辆老式战斗机,父子俩拍下照片,回家后,儿子用乐高积木和电动马达仿制了出来,“这锻炼了孩子从构思、草图、试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孩子很自豪。”孙海霄在微博中记录下孩子的收获。
孙海霄觉得,孩子应该“在打击中成长”。一次,父子俩想利用蒸馏水和糖不能导电的原理,做一个不导电面团,鼓捣了两个多钟头后,灯泡还是导电亮了。儿子很沮丧但没有放弃。两人一次次调整配方,又一个周末来临,终于成功了。
妈妈的默许,是对父子俩这番折腾的认可。“妈妈说我是trouble(麻烦),老爸是maker(制造者),我们加在一起就是troublemaKer(麻烦制造者)。”儿子说。孙海霄觉得,玩的过程创造的,是孩子的耐挫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