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
在明代中药巨著《本草纲目》中,是找不到西洋参的身影的,而在清代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那个年代,西洋参还躺在大洋彼岸的丛林中被印第安人当柴烧。1714年,一位英国传教士在中国东北传教,对中国的人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作了研究,把中国的人参带回本国,并撰写了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上作了报道,远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地区的法国传教士法朗士·拉费多看到了这篇论文,并研究了中国人参的植物标本,觉得当地印第安人用作退热药的一种植物,与中国人参非常相似,他用两年时间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西洋参为五加科植物,中国人参亦为五加科植物,所以西洋参与中国人参,是同科的“堂兄弟”。生药学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同科植物有相似的药理作用,所以西洋参仰仗着中国人参的声望,从“柴草”升格为补品,一时身价百倍了,因为西洋参是从美国、加拿大传来的,美国国旗上有五十颗星花,所以清代老百姓把美国称为“花旗国”,于是西洋参也就有了“花旗参”这样一个别名。1975年,我国从美国引进种子,分别在吉林、辽宁、黑龙江、江西、陕西……栽培成功,至此,西洋参才真正成为具有“外国血统”的中国药了。
我国率先记载西洋参的是《本草从新·卷一》(乾隆丁丑年,即1757年):“苦寒微甘,味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宜,出大西洋佛兰西”。过了8年,1765年出版的《本草纲目拾遗·卷三》,也有了类似的记载,并提出“近日有嫌其性寒,饭锅上蒸数十次而用者,或用桂圆肉拌蒸而用者”。
性凉养阴
西洋参的功效是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治肺虚久咳,咽干口渴,虚热烦倦。《本草征要·卷一》对此作了概括:“滋补肺金称善,疗治虚火尤宜,能养胃以生津,除烦倦而不疲。”现代医学对西洋参的药理也作了详尽的研究,认为西洋参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保护心血管系统,提高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压有所下降,抑制动脉硬化,促进红血球生长,有降血糖作用,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目前,有较多的文献提到,西洋参对肿瘤病人放射治疗后产生的白细胞降低和口干咽燥症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中国人参是微温性,西洋参是凉性,因此,临床应用可以相辅相成,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的“能补助气分,兼能补益血分,为其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但是,“堂兄弟”不是“亲兄弟”,人参与西洋参毕竟是有区别的,人参以补气为主,西洋参是清虚火为主,临床应用,理应有所区别的,用错了不但无效,反而有损。人参有大补元气,补虚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能,为补虚扶正要药。人参性微温,久用易引起口干舌燥,鼻出血。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养阴清火生津,为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尤宜于气阴两伤者。正如《友温斋医话》说的“世人见其有参之名,又能生津止渴,作为补益之品,火体庶可,其虚寒者,能免脾胃受伤,纳减便泄乎?”阴虚内热的人才能食用,体质虚寒的人,服了反而胃纳减退,大便溏薄。《本草正义·卷一》也表达同样的观点:“西洋参产于美洲,本非中土所有,是以古书无此……苦寒泄火之品,惟肺胃有火,口燥咽干者,颇有捷效。”读者可留意,“口燥咽干”就是西洋参的适应症,对于有咳嗽痰粘、咽干、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部慢性充血者,可用西洋参6克、百合30克加蜂蜜适量蒸熟食用,亦可用西洋参6克、麦冬9克,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与任何药物一样,西洋参也有不良反应,脾胃虚寒的人,误食西洋参后,会出现畏寒、体温减低、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女性可能会产生痛经或经期延迟。此外,过敏体质的人,食用西洋参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口舌溃疡或上下肢呈现散在水泡,不过,停用后很快恢复。
张守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