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参加市人代会新闻报道工作,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举行的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掐指一算,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其间几乎每年开市人代会,都要在脖子上挂一张记者证,进入上海展览中心宏伟壮丽的中央大厅,参加大会开幕式。尽管不是人大代表,但此时此刻,心中总会升腾起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情。在这里,见证了一任又一任市长的选举产生;在这里,一次又一次地聆听市政府工作报告、感受代表们为推进上海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强烈愿望……退休之后,虽然不是以记者的身份,而是以上海人大公众网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每年一次市人代会的报道工作,但这种感觉依然。
“一年又一年,年年参加市人代会,那么究竟有些什么变化呢?”我自己给自己提了个问题。
如果不给自己设问,似乎觉得每年都差不多:听政府工作报告、分组审议、选举表决……但稍加思索,觉得有变化,而且变化如此之大! 这种变化从人大代表迈步进入主会场大门的时候,便强烈地感觉到了。过去,代表凭证入内,入座后由工作人员一排一排地清点人数,汇总后向大会主席汇报。每逢选举表决时,所有无关人员都得“清场”,然后代表举手表决,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地数数……而如今,代表胸佩代表证进入会场时,门口的电子感应器便开始工作,代表的编号和照片自动显示,会场内几个高清晰度的电子大屏幕上,代表报到人数不断地闪动、递增,与此同时,每位与会代表座位前的电子表决器自动打开……市人代会的电子会务系统堪称一流,成为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一个缩影。
要说市人代会的变化,变化最大的还在于会议的内容。八十年代,代表们在会上呼声最高的是:乘车难、装煤气难、住房难、三废污染严重,还有代表反映皮鞋特别是女式平跟鞋难买、供应儿童和残疾人的牛奶紧缺等等。当年我住在新华路,按说是高档住宅区了,可是三废污染严重到了夏天不能开窗的地步,空气中终日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味,时常早上起来但见黄豆大的烟尘撒满阳台。当年新华路号称“国道”,是外国元首访沪从虹桥机场到宾馆的必经之路,考虑到国际影响,每次国宾车队通过,都得事先通知污染严重的工厂停工。记得那一年的市人代会上,长宁代表团曾就此事对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质询……可是如今,往年的许多热点都不热了,新华地区早已摘掉了污染重灾区的帽子,至于皮鞋、牛奶之类的商品也早已供大于求,成为商家促销的对象。现今的人代会上,关乎民生的热点问题也不少,诸如关于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啦、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啦、普及灾难逃生知识啦、扩大就业和提高职工收入啦,等等,但这些热点问题同当年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了。热点问题的变化,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在飞速发展,上海在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在不断改善吗?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也许感觉不出有多大的变化,但当过了若干年再回首一看,变化竟是如此之大!
从2011年1月16日召开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起,市人代会的会场由上海展览中心迁至上海世博中心,会场条件更加完善,主会场更加壮丽恢弘,但大会秘书处低碳、节俭的理念也更强了。今年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在会场布置、“无纸化”办公、精减工作人员、厉行节约等方面都有不少新的改进和变化。与此同时,人代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不仅邀请市民代表旁听大会开幕式,而且还在上海人大公众网上开设了网络热线,网民对上海发展有何意见和建议、对民生有何诉求,可直接通过网络反映到大会秘书处,会内会外联动,推动民主政治向前发展。
三十多年来,上海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正在更加奋发有为地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市人代会是上海发展变化的见证,更是这种发展变化的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