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这几天,我主动给妈妈做了顿饭,我们之间的冷淡关系明显改善了。”蛇年新春佳节,上海海洋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马莹教授的邮箱收到了这封信。她的心理健康咨询邮件每天都有数十封。
马莹教授表示,“寒假+春节”的欢乐祥和气氛,给求学在外的90后大学生孝顺父母、完善亲子关系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只需调整心态从我做起,从主动给父母倒杯水、做点家务开始,就可能融化他们和父母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坚冰。
大学生心事真不少
61900525是上海海洋大学学生耳熟能详的常备电话。这是由学校为在校生统一购买的心理健康服务,就算是春节假期,这条24小时热线也照常开通。
有位大二女生在热线电话中说,特别不想回家过年,因为感觉和父母说什么都说不通,宁愿窝在宿舍里冷冷清清一个人过节;还有位大一新生来电诉说,自己从小到大一直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不想进入大学的第一次期末考试,好几门功课“挂红灯”,春节里就怕亲朋好友问学习,想来想去真是难受,原来那个成绩优异的自己到哪里去了?
用好减压“黄金期”
马莹教授分析了众多90后大学生碰到的心理困惑后指出,大学四年里许多孩子经历着离家到独立的人生成长,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同年级大学生遭遇的“心理感冒”不同。春节长假是缓解年轻人心理矛盾的“黄金期”,与父母双亲的难得相处,有助于构建踏实的内心情感,多与亲朋好友交流,有助于散散心、解心结。不过,感觉与父母难沟通,几乎成为90后大学生心中的“流行病”。
马教授指出,新一代大学生渴望与父母交流,却不愿意先开口;急于摆脱束缚彰显自主性,却往往以一种激烈、不成熟的方式来表达,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尝试一次默默表达
马莹建议大学生,在长假尾声不妨尝试一次默默的表达:给妈妈洗一次衣服或给爸爸倒杯水,无需说什么,也许就会被感动。马莹指出,许多家长囿于自身学识、见识以及多年老习惯,很难一下子转变沟通方式,这就要求子女从改变自己做起。
昨天,马莹收到了一个学生邮件,信中说:“从高中开始,我就很少和父母说话了。今年春节,我按照您的建议,第一次主动帮妈妈洗了一大盆衣服,妈妈在一旁竟然哭了,她说:‘女儿,妈妈不对,妈妈一直都不会说话。’听到这句话,我也哭了,自以为冰冷坚硬的心融化了。”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