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中心 市民难进
长三角某地的政府大楼取了一个亲民的名字——新市民中心,但去过这里的群众却大倒苦水:“市民中心,远非市民进得去的地方。”
一位媒体记者到此采访,深有感触——进了大楼,出示介绍信、身份证、记者证、驾驶证、工作证,不行;主动要求填写会客登记表,不行;请求保安致电被访者确认,被拒……最终苦等半个多小时,直到被访单位工作人员下楼“带人”。“真不知道这市民中心的门,有多少普通市民进得来?”这位记者不禁心生感慨。
企业与政府机关打交道最多。一位企业办事员向记者抱怨:“头天知道要到政府办事,早上出门前就要把自己打扮得体面一点,虽然不抽烟,也要准备好香烟放在手边。”
很多群众反映,不少地方政府机关不仅“门难进”,且“新院”往往位居城市边缘,交通不便,没有私家车的老百姓跑一趟累得腰酸背疼。
“门将”把关 衙门难进
因没有享受到失地农民的相关优惠政策,农民吴某到县政府“反映问题”,保安见其披着旧棉袍、推着自行车,拒绝让其入内。
“门将”强悍的原因耐人寻味。苏北某县政府的一个门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去年我一时心软把一家上访者放了进去,结果这家人在大楼里大哭大闹,县领导脸上挂不住,险些让我走人。我做了检讨、扣了一个月工资,才算保住饭碗,以后再不敢随便放人进去了。”苏中某地级市政府一门卫坦言:“我们就是普通群众能否进入政府大门的‘过滤器’——那些可以为领导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顺利进门,而那些可能给领导添堵、添乱的平头百姓绝不能想进就进。”
人民政府的大门应该向人民敞开。政府机关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勇敢地通过“改门风”来实现转作风,只有如此,人民政府才能不辱“人民”二字。 半月谈